大蘋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情說起來挺有趣的,在大唐,對詩歌的熱愛幾乎成了一種風尚。處在社會最底層自然感受不多,但在上層官僚權貴階層,能寫詩,寫好詩,幾乎成了一個人是否有才能的象徵。
自開元后,朝廷科舉中越發將詩賦水準作為取士的最重要的標準,更是讓大唐天下詩詞歌賦滿天飛,人人爭在文壇居有一席之地。朝廷官員達官貴人更是詩詞相和往來,引為風雅之極之事。在大唐,你要說你不會寫詩,你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
有趣的是,朝廷官員之間的矛盾,有時候不僅限於爭權奪利的矛盾,往往是相互攀比攻擊作詩水平的高低,從這方面壓倒對方來顯示自己有才能。
風尚如此,催生了大唐各地每年大大小小的詩會何止萬場。從年初到年尾,長安內外,大江南北,從京城到地方,從高官到窮書生們,各種詩會層出不窮,形成一股經久不息的風潮。柳管事口中所提的這個長安城中的梨花詩會,便是這大大小小詩會之中的一個而已。
和其他所有的詩會不同的是,梨花詩會的組織者便是當朝權勢熏天的右相李林甫。李林甫組織梨花詩會的目的自然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文采,事實上他的短板正在此項之上。
李林甫任右相十二年,無人撼動其地位,但其實一直以來都面臨著政壇對手的挑釁,左相李適之便是他最大的敵人。李適之在玩手段陰謀方面根本不是李林甫的對手,然而李適之等人唯一對李林甫有優勢的便是在文壇的地位和成就。
李林甫出身於武職,他人生的第一個官職是禁衛軍千牛衛的一名直長,對寫詩作賦這些事根本就無感也無能。雖然他竭力想改變這一點,認真學習詩文,勤奮寫作,要寫了不少的詩歌。但這些詩歌無一例外成為他的笑柄。
李林甫當上丞相的時候,人們立刻便將他和前任張九齡比較起來,陰損的長安名士們背地裡毫無忌憚的嘲笑他和張九齡之間的差別,最惡毒的一個說法是:跟張九齡相比,李林甫就像是個在詩會中幫著端凳子打雜的小廝,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做幾首打油詩,但只能自娛自樂,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讀他的詩。
甚至有齷蹉官員做拙劣的打油詩冠以李林甫之名流傳,諸如什麼“門前一群鵝,一杆打下河。”之類的詩句都被說成是李林甫的大作,文人聚會必會以此為戲謔的節目。
李林甫的憤怒可想而知,惱羞成怒之下,這些人動口他便動手,所有敢於公開嘲笑自己的人,無一例外都被冠以各種罪名迫害。於是,在建立自己丞相權威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