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印度發達的資訊產業 (第3/6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印度人肩挑研究開發的大梁,連德國也已經宣佈要從印度引進軟體人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研究人士指出,印度軟體業之所以能夠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崛起,背後有著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以下是其中一些關鍵原因:
其一,政府的強力扶持功不可沒。資料表明,自 1993 年起,印度軟體業一直保持著約 50%的年均增長率。僅在 1998-1999 年度,該產業的產值就高達 39 億美元,其中出口額更是超過 26 億美元。至此,印度成功晉升為全球第二大軟體生產和出口國,緊隨美國之後。印度軟體業在全球軟體市場中的份額超過 16.7%,其大部分軟體產品主要銷往美國,其次是歐洲。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公司還承擔了眾多知名航空公司如美國航空、瑞士航空、新加坡航空等的執行軟體開發工作,甚至包括倫敦地鐵的執行軟體設計,其技術水平可謂一流。
世界銀行的一份調查稱,80%的美國公司把印度作為國外軟體來源的首選市場。難怪,微軟的比爾。蓋茨訪印時驚呼:“21世紀的軟體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
政策引導產業發展。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不強。但印度政府的發展策略是從幾個主要產業入手,使用有限的資源和集中的政策扶持發展相關產業。其成效就是使印度成為了世界軟體第二大國。
在上世紀 80 年代初,拉吉夫·甘地政府就猶如一盞明燈,明確地提出:“要用電子革命將印度帶入 21 世紀。”其政府推動和政策切入點就是軟體業。1984 年印度政府頒佈了計算機政策,猶如給軟體業打了一針強心劑,明確了軟體業的產業地位,可以獲得相應的補貼和優惠。1986 年印度政府又頒佈了《計算機軟體出口發展和培訓政策》,為軟體生產提供了一切必需的投入,如提供進出口用匯便利、金融支援、人員培訓、高速數額傳輸、簡化投資和進出口手續等;並給予稅收優惠,如免交國內貨物稅、進出口生產的軟體全部用於出口的,可免交關稅等等。其中,制訂軟體技術園區計劃的政策成為印度軟體騰飛的助燃劑。
1990 年印度電子工業部宣佈了首批 3 個軟體科技園區:班加羅爾、布巴內斯凡爾和浦那,1998 年又宣佈了 25 個軟體科技園區。在 1984、1986 年相繼頒佈的政策導引下,以軟體科技園區為主的軟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