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色彩已很濃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公元十八世紀,隨著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有不少西方學者來到印度。他們對豐富多彩的東方文化,特別是東方歷史、考古、宗教等,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如WilliamJones即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896年,尼泊爾西部城鎮官員KhadgaSumsher和著名考古學者A.Feuhrer博士發現了藍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們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的所載,並經多次勘查發掘,證實了藍毗尼園的地點,從此荒廢多時的藍毗尼園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1899年,印度考古學家P.C.Mukherji對藍毗尼作了進一步的考古和發掘,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在藍毗尼園內有摩耶夫人廟,廟內有釋迦太子誕生浮雕,人物輪廓尚可辨認,但有的地方亦被毀壞。廟南是一長方形水池,此池乃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棵菩提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摩耶夫人廟西。但是在摩耶廟內也有印度教的神像。
1932至1939年間,KesharSumsherJ.B.Rana住在藍毗尼園內,並對藍毗尼園的建築結構作了仔細的研究和挖掘。
1956年,尼泊爾王國馬亨德拉國王在紀念佛陀涅盤2500年時,提出要對藍毗尼進行開發,並把倒在地上的阿育王石柱重新豎立起來。
1967年,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先生考察藍毗尼,並向尼泊爾王國政府提出對藍毗尼進行開發的建議。196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藍毗尼進行了考察,並全力支援尼泊爾政府對藍毗尼進行開發。
1970年,尼泊爾王國政府正式開始對藍毗尼的開發,並同時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委員會。
1976年,第四屆世界佛教和平大會將1979年定為藍毗尼年。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藍毗尼開發委員會委託日本建築工程師KenzoTange對藍毗尼園進行設計規劃。此規劃分為三個部分:一、花園聖地,為文物保護區,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廟和遺留下來的磚牆為主;二、寺院區,以各國佛教組織援建的寺院為主;三、花園區和寺院綠化區,除建築物和路面,其它地區皆為綠化區。藍毗尼園總佔地面積約770公頃。自從1978年建立藍毗尼發展區之後,全世界的佛教國家都在佛祖誕生地周邊建造了豪華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