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什麼是農民捨得花錢買的? (第2/7頁)
蘭若寺小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置。
因為身後偏僻的小巷才方便他“往外面拿東西”。
老話說的好,古往今來最吃香的生意都離不開“吃穿住行”四大類。
縣大集裡,不但是國營單位的攤位還是私人的攤位,基本都離不開這四項的範疇。
在來這裡之前,張清明仔細思考過。
縣大集的顧客群與前兩天他在廠裡面對的人群不一樣。
這個年代工人的工資高,消費慾望和能力比一般的縣城居民和鄉民要高出不少。
而縣大集的主要顧客群是少部分縣城居民和絕大部分從鄉間趕來的農民。
他如果在大集上賣三件套或者臉盆、襪子,估計整天都賣不出幾個。
八十年代的大集主要解決的是人們的必需品交流。
這裡的顧客,尤其是來自鄉下的農民家庭,在來大集之前都反覆做過購買預算。
吃的或者衣服,都不會是鄉民們購買清單上的必需品。
當地的包產到戶政策才落實一年多,社員們成天想的全是自己地裡的那些事。
那有什麼東西是社員們看到了就不肯放過,下定決心也要買的麼?
還真有!
張清明趁著周邊人不注意走進無人的小巷,不一會就推出了一輛板車來。
板車是無人城市小商品批發市場裡運輸工人的工具。
此刻的板車上擺滿了反射著鋼製光芒的物品。
三十多把老式木柄鋼製鋤頭和四十多把鋼製鐮刀。
板車上還豎了個牌子。
【鋼製鐮刀三塊一把,兩把五塊】;
【鋼製鋤頭五塊一把,兩把九塊】。
【概不還價!】
張清明剛把板車停好,車前就飛步過來了幾個農夫打扮的人,其中一個人手裡還端著小吃攤上的碗。
“同志,賣農具啊?”
大概是出來少的因素,第一個搓著手搭話的人直接來了一句廢話。
張清明沒有這年代賣家大爺症,客氣的笑著點頭。
“是啊,都是上好鋼口的東西,廠裡拿來抵貨款的,因為著急回款所以今天便宜賣了!”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這種後世都用爛了沒人理會的藉口,放在八四年被相信的程度卻很大。
幾個鄉下社員打扮的人一聽張清明這樣說,腳下不自覺的往前擠了三分。
包產到戶才一年多,雖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