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安石的得意之筆,首推青苗法。
青苗法的設定基於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年當中,農民最難過是在春天。這時,秋糧已經吃完,夏糧尚未收穫,正所謂青黃不接,春耕夏耘又時不我待。因此,農民必須想辦法吃飽肚子,否則就會永遠沒有飯吃。
但是換個角度看,農民又其實有錢有糧,那就是地裡的青苗。於是那些有錢有糧的富戶人家,就在這個時候借錢借糧給農民,約定夏糧秋糧成熟後再加息償還。利息當然是很高的,應該說是高利貸。還錢還糧也一般不成問題,因為有地裡的青苗做擔保。然而對於農民來說卻有風險。如果遇到自然災害,顆粒無收還不起債,他們就只好賣地了。
土地的兼併,便由此而生。
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青苗法的構想即基於此。簡單地說,就是由政府替代富戶借錢給農民,相當於國家農業銀行以低於民間的利率發放抵押貸款。按照王安石的想法,農民反正要借錢,借誰的不是借?借政府的,安全可靠,利息還低,何樂不為?
經費也不成問題,因為各地都有常平倉和廣惠倉。我們知道,當時的農業基本上還只能靠天吃飯,每年的收成也並不一樣。結果是什麼呢?風調雨順豐收了,供過於求,谷價就會下跌,傷害農民;災年米價飛漲,又會傷害市民。農業帝國既然以農為本,以糧為綱,便不能不管。
管理的辦法,是政府拿出一筆錢來,在豐年谷賤的時候平價收購糧食,儲存於官方糧庫,等到災年米貴時,再平價賣給百姓。這樣就能防止富戶奸商囤積居奇投機倒把,做到物價常平,公私兩利。這個辦法,就叫常平法;專門用來儲存平抑物價之糧食的倉庫,就叫常平倉。
至於廣惠倉,則是用於防災救濟的國家儲備糧庫,始建於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當時,由於地主死亡無人繼承等原因,各地都有一些無主的土地,歷來由官府出售。樞密使韓琦卻建議,將這些土地由官府僱人耕種,所得田租專款專用,救濟境內的老弱病殘和災民難民,這就是廣惠倉。
顯然,常平法和廣惠倉,都是用來應急的。
王安石的方案,是變常平法為青苗法,也就是將常平倉和廣惠倉的錢,用來做農業銀行抵押貸款的本金。這其實並無不可,因為反正兩倉每年都必須賣出陳谷,選在青黃不接糧價飛漲之時出售還可以平抑物價,豈非一舉兩得?
總之,青苗貸款利息較低,農民負擔得起;所賣原本庫中陳糧,國家負擔不重。何況官府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