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第1/9頁)
寒小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窩頭在御學裡待了六年, 直到連二傻子劉侾都透過了會試,並且在殿試之上,在聖上欽點為探花郎後, 這才包袱款款的離開了御學。
下一站是翰林院。
原本,如果是三年前的話,他只怕還要去國子監中轉一下。到了如今,這個過程倒是被省略了,直接調到翰林院, 升任從五品的侍讀學士。
與此同時……
劉·永平王府嫡出少爺·三駙馬爺·今科探花郎·侾, 也一同來到了翰林院。
如果是二榜進士, 那是需要透過館考才能正式入職翰林院的, 但頭榜三甲就免去了這道程式, 直接任七品編修。
窩頭覺得自己有理由認為, 聖上是生怕他女婿通不過館考,這才特地將劉侾提拔到頭榜的。
這麼說是有依據的。
且不說劉侾的水準擺在那兒, 單說他會試的成績,倒也不算是慘不忍睹, 好歹會試錄取三百人, 他在第二百五十名。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兩場考試只間隔了差不多十天, 劉侾卻能猛的一躍而上……
如果這裡頭還有一個臨場發揮的問題, 畢竟事實上的確是存在那種本身滿腹詩書, 卻一上考場就腦袋發懵的情況,尤其殿試跟前頭的鄉試、會試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畢竟那是要入宮當著聖上和其他考官的面,當場寫賦文的,一時失手也是常事。
在這種情況下, 打小就出入勳貴圈子,且聖上還是他老丈人的劉侾,確確實實會佔不少便宜。
但問題又來了。
就在劉侾策馬遊街後的第二天,他外祖父喊他過去吃飯。
咳咳,重點不在於吃飯,重點在於孟老先生不敢相信自己那不學無術的外孫居然真的成為了探花郎。
於是,劉侾過去了,並且在孟老先生的注視下,他將自己在殿試上做的那篇賦文,重新又寫了一遍。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孟老先生是要求他儘可能將當時的賦文複寫一遍,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劉侾又精修了一遍。
饒是如此,孟老先生看完賦文後也就只剩下了一句話。
“就這?就這?”
對呀!咋樣啊!
倒也談不上有多不好,但確實好不到哪裡去。當然,這個標準是以進士來說的,甚至孟老先生還特地提到了窩頭。
說劉侾真不愧是窩頭一手教出來的學生,這賦文可真有當年魏承嗣的風範。
一句話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