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的外公——張維院士,集體發起倡議,建議國家成立中國工程院,單獨給工程科學家授予最高榮譽。我外公對我說,在中國,建築師最難做院士,因為只是設計了一堆建築,沒有理論性突破。當時想把戴念慈先生評為院士,但是後來戴先生去世了,所以他死後才當成院士。終於在1994年,在這六位老院士的倡議下,國務院最終批准成立中國工程院。在1994年的今天,中國工程院產生了首批院士。從此那些設計飛機的、做兩彈一星的,為國家的發展做出那麼多貢獻的工程科學家,都可以揚眉吐氣地拿到院士的最高榮譽。
我可以說是出身於院士世家,我的外婆陸士嘉還創下科學院歷史上唯一辭去院士候選人資格讓位給年輕人的紀錄。今天的院士已經遠遠沒有解放初期那一批院士來得貨真價實了。1955年只有兩百多位院士,到1981年也就增選了近兩百人,到後來院士的人數開始氾濫。而且隨著整個中國社會的變化,院士的評選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個別人為了當院士,用盡手段。在中國,院士的待遇相當於副部級,坐飛機不用安檢,能直接進頭等艙。一個大學有多少個院士,決定著自己大學的排名,以及能搞來多少科研經費。因此大學也都在為自己的教授爭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