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第1/5頁)
雲起南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林冬當時就感覺,這哥們不是因為和死者關係好才來的。首先死者的屍體是在學校發現的,當時整個學校應該都知道了他的死訊,平時關係好的人更不可能不知道。其次,距離案發已有七八年了,這個時候來祭拜,誰告訴的他埋葬死者的墓地位置?
順藤摸瓜往下一查,果然,這個前來拜祭的“同學”就是兇手。殺人動機是,他們想報考同一位教授的研究生,而兇手自認專業方面比不過死者,與對方競爭機會渺茫,於是人為的製造“供給缺口”。來拜祭死者是因為他讀博一直畢不了業,感覺可能是死者亡靈作祟,看黃曆選了個日子跑過去道歉。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他精挑細選的日子卻和死者母親撞上了,加之林冬對懸案的堅持不懈,最終沒能逃脫法網的制裁。
這也是查辦懸案最大的成就感——告慰死者,撫慰生者。
嚴晶呆呆地望著何蘭,許久,空洞的眼中凝起絲光芒。她忽然起身,跑進臥室一通翻箱倒櫃,半天才拿著封信出來交給二人。很常見的牛皮紙信封,寄件人地址很模糊,就是XXX市,剩下的就只有一個郵編號碼。看郵戳,寄件時間為案發第二年的三月三日。三月三日,是李牧璇的生日。林冬忙拽出手套,墊著信封倒出裡面的東西——一張照片,燈塔,海鷗,遠處是將海天分割的海平線,背面寫著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祝你生日快樂】,署名為“星”。
“這是誰寄來的信?”他問。
“我不知道,”嚴晶糾結不已,“這個,璇璇唸書的學校,老師組織他們和貧困地區的孩子通訊,平時寄一些舊的學習資料什麼的過去,我當時收到信,以為是她的幫扶物件寄的,本想回一封信告訴那邊說璇璇已經不在了,可地址寫的不清不楚,我也沒辦法寄。”
也許確實是某個筆友寄的,但,總歸是好過一無所獲,林冬決定追著查一查。照片和信封先拿回去刷一下指紋,興許系統裡能對上人,那樣查起來就容易多了。
從李牧璇家出來,林冬回局裡第一件事就是找杜海威加急驗指紋。對於林冬的請求,杜海威向來不會說“不”,並且親自上陣,午飯都不吃了,以最快的速度給了林冬結果——潘海星,男,二十六歲,本省人,因盜竊罪入獄七年,目前還在省監服刑。
看著杜海威給的資料,林冬的視線被“盜竊罪”緊緊吸引。雖然十年前的潘海星只有十六歲,卻已經具備了實施侵害的身體條件。重要的是,他有李牧璇的家庭地址,從隔壁市過來“拜訪”的話,並不是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