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三)詩歌是生命的精神支柱。因詩人經歷、體驗、環境、境界各不相同,所表達的內容也是氣象萬千,或指點迷津,或謳歌美好,或譏諷某種現象.......都能夠給人以極大地精神支撐。詩歌幾千年傳承不衰,不僅充滿哲理,還有風骨氣韻,更有靈魂在其間。例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歸來,也無風雨也無晴。”達觀的風骨氣韻躍然紙上。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放氣概,令人肅然起敬。諸如此類等等很多。因此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總之,詩歌文化不僅根深蒂固,源於心靈,有活力;還妙語連珠,緊密連線地氣,有魅力:更充滿哲理,氣象萬千,有極強的生命力。
其次、是談談我對詩歌文化精神傳承的點滴體會。下面舉例說明
我大概在三四年級的時候,讀到四句話讓我終身受益-------“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相信每個人聽到它,讀到它,都會心有所動。因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老少皆宜。
最初它教給我的是一種堅強精神。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會想起這四句話。後來讀到<松樹的精神>聽到<泰山頂上一棵松>爬華山,遊黃山,登泰山對青松都似乎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受。以前一直不知這通俗易懂的詩歌出於何處?這次在備課時,才查到其來頭還不小。原來最早出自南北朝時期,高僧慧光和尚寫的佛家頌詞中,後來,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引用,據說在北京故宮的瓷器上也刻有這個詩文.
這首詩出自慧光大師的《聖言善語》第九章 。全文如下:
“克已修道 ——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種豆豈生麻。 善惡如無罪福報,聖賢豈肯信服它。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
惡是犁頭善是泥,善人常被惡人欺。 鐵打犁頭年年換,未見田中換爛泥。”
其中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是講因果報應,確實不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第二,是講只有經歷風雨,經受風寒,才能夠成才。其中展現的是一種堅強不屈的氣節;第三,蘊含著以柔克剛的善惡各有報的哲理。
人們都說我想得開,其實我是有一種知足常樂的樂觀心態,這也和一首我喜歡的詩有關————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