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隊礦工將石頭堆到旁邊一處庫房中,出了庫房,便四散回到家中休息,礦洞口的銅鈴響起,有幾戶人家先後開了門,走出幾個男丁,排成一隊,進了礦洞。
他們輪流進礦,輪流休息,確保礦洞時刻都有人在作業。
也有幾個女人在自家簡陋的院子裡收拾刷洗,晾衣服、收拾菜地、餵雞……這村落地處山中,絕大部分時候可以自給自足,但過得也極不輕鬆,衣服上是層層的補丁,腳上踏著草鞋,還有的人家屋子塌了半邊,只用幾根木頭架著,小孩們在泥土裡歡笑打滾,看似無憂無慮,卻瘦骨嶙峋。
但季佐知道,能成家還能生兒育女,這個黃家村的生活,已經算是聖所轄下其他礦村中算不錯的了。
西方聖所所有產業中,礦場是歷史最悠久,卻也是收入最不穩定的一個,沒別的,若開到大礦,固然可以保多年收入,但是其成本也極高,且不說有那麼多礦工要養,挑揀、冶煉、運輸……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兼之還有不定期的高額補償,天災人禍不斷,每有塌方或者疫病,本就貧苦多病的礦工總是一串串的死,聖所為了安撫,總要開支大量錢財去安撫其家人,為其善後。
再加上大元對民間鐵器流通的嚴格控制,以及鑄幣造銀的管轄,聖所雖然擁有諸多礦場的開採權,但因為第一位聖女與元氏皇族定下的約定,凡涉及金銀銅的礦,所產必然悉數上交,他們僅收取人工成本,長此以往,絕大多數礦場收入堪稱血本無歸。
幾乎每一代管事都對礦場生意深惡痛絕,時常需要拆東牆補西牆去貼補礦業,但幾乎沒人敢提出剝離這一塊生意,不僅因為聖所以礦業起家,此乃祖產;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季佐上任後才知道,礦場是所有產業中唯一能獲得天物眷顧的產業——月儀秤。
天書規定,每開一個礦場,必在其通道口鑄造月儀秤,以彰顯聖所眷顧。
而管家和管事得到的傳承便是,月儀秤,乃通天之物,危急關頭,可直接與聖女交流。
聖女每每駕臨,若是偶有出遊,從來只巡視礦場,也只在聖堂下榻,從不關心其他產業。
季佐在縱觀古籍時,也曾懷疑過聖女作為天人,是否在圖礦場的什麼東西,可是史載又證明,聖女巡視礦場,一向只點到為止,從來不拿取什麼東西。
那這些礦場,這些月儀秤,究竟有何魅力?
季佐看著新的一隊礦工消失在礦洞深處,又隨意的看了看遠處的泰山,突然一頓,猛地睜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