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一種孤獨是你為了不讓一個人失望而改變自己,改變的過程中,你希望這個人能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可等到自己真的改變了之後,你再面對這個人時,卻已經不想提自己改變的初衷了。
關於夢想
無論夢想當初如何卑微,它不過是顆種子,會隨著自我的關注而變得異常強大。
關於人格
高中之前的我,是極其討好別人的人格。放學了要和人一塊兒,晚自習要和人一塊兒,為了有存在感,會主動幫打籃球的男同學準備涼水,會在第一節早自習課後幫女同學去買早飯,一切的做法無非是為了讓他們覺得我有價值。一個能被人利用的人,多少不會被人遺忘吧——初中的我一直為了不被人遺忘而奮鬥,我想每個人的青澀青春期多少都曾給自己挖過一些陷阱吧。
關於改變
時過境遷,老同學再遇見。感嘆時光荏苒,青春不再,感嘆時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感嘆時光舊了面孔、傷了回憶。二十出頭對於很多事情都不知起因與結局,只有一腦子的情緒。等到過了三十歲之後,什麼事情都開始有了因為、所以。
因為成長,有了思緒的積澱,所以整個人活動起來就失去了青春期那種骨頭生長時的脆脆的聲響。
因為能和有趣的人進行兩個小時的交流,所以又能把自己的思路做一次清晰的梳理。
因為每一天都不是自己能想象的,所以每一天都活在感謝里。所以從來就沒有抱怨過這樣的日子。
因為習慣於說出事實的答案,所以省去了對情節的思考。這樣的人生,枯燥無聊。不能思考的人生,具有毀滅性。
幸運的是,縱使我們的世界趨於穩定,但由於世界上還有“遇見”
這個詞,所以每天我們都能充滿期待。
正如我從來沒有想過能遇見一個人。聽這個人說著我曾那麼熱切對別人說過的那些話,我瞭解但並不會免疫,反而更能理解對方心裡想的是什麼。大多數悲劇都是因為——有吶喊,卻鮮有回應。
成年與未成年最大的區別或許是我們開始越來越愛深夜,而只把冷靜留給白天。
關於內心的寧靜
所謂夜深才會人靜。其實好多時候,越是夜深,人越不平靜。你會發現,平日心底那點蟲子般竊竊私語的懷疑,總會在那時如迴響般陣陣轟鳴。心裡空了一塊兒,才有迴響。你越來越明白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