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葡萄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丁村一開始還不敢相信就是說的自己村子,後來看到臨汾市襄汾縣的丁村,可不就只有他們了嗎!
丁村幸運觀眾發出彈幕:是我們丁村,東依山,南面崗,北有平原耕地,西有汾河而過,是“金襄陵、銀太平”的膏腴之地。
雖然好像不太一樣了,但是上面的宅子就是我們現在修的!
聽了這個地理條件,山西人趕緊去找這個村子在哪兒,非山西但家裡有條件的也去找具體的地圖。
經過那麼多年,那麼多的戰亂,人家連宅子都能儲存下來。
不用說了,這可是個後世認證的風水寶地啊!
[旁白介紹丁村和磨盤的古老歷史,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趕著黃牛拉磨盤,黃牛臉上還蒙著帶繡著大眼睛的眼罩,讓人忍俊不禁。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內陸地區,蔬菜品種少,家庭主婦們沒有條件在副食上進行調劑,只好在各種麵食製作手法上,變換花樣……”
手掌大的包子、花捲、金銀卷;造型各異,鮮花小動物惟妙惟肖的花饃饃,為了即將到來的壽宴,村裡人都一起出動,用上了最得意的手藝。]
山西人點頭,我們山西確實是內陸地區,和主播家長江邊上那不能比,沒那麼多水,也沒那麼多綠色。
不過也要分時候,至少我們現在,綠色還是比你們記錄片子裡稍微多點的。
已經有很長時間吃麵歷史的廣大北方地區,上面那些各種麵食和造型的花饃饃都讓他們感到無比熟悉。
用的工具還是那些,食材也是那些,他們都能知道做出來的麵食都是什麼味道——美味!
有條件的數數家裡的面,決定明天也要吃包子花捲。
沒見過這種麵食花樣的南方,小孩子們對那些造型可愛別緻的饃饃驚歎不已,在家裡吵著也想要。
糧店的商人們趕緊趁夜讓人去調貨,明天一早,鋪子裡多擺點面。
[丁村人忙得熱火朝天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裡,綏德漢子老黃也剛蒸好一籠屜的黃饃饃。
糜子面製作而成的黃饃饃還冒著熱氣,顏色鮮亮溼潤,外表還略有縫隙,看著就香甜可口。]
老黃加工糜子面的方式也讓黃土高原上的人看的熟悉不已,他們一直就是這麼做的。
除了後人燒火用打火機以外,其他工序完全沒什麼變化,隔著螢幕他們都能知道這個步驟的廚房都是什麼味兒。
完全沒見過沒吃過的外地人:這都是什麼啊,看著好像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