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場的張威仁一系的官員聽了,紛紛說道:“宋先生,我兒子也想拜你為師……”
宋舉人直接便被眾人圍了起來。
其他官員見了,自是眼紅不已,可又不敢和張威仁爭。
然而看見這一幕,譚正等人卻愣住了。
無他,旁人或許不知道宋舉人的底細,他們跟了宋舉人兩年,難道還能不知道嗎?
事實上,這位宋舉人原是隔壁陽信縣的學子,他的學識怕是連州學裡的普通學子都不如,教學水平更是一塌糊塗,而且年紀大了之後,思想也越發古板極端。
至於他為什麼能考上舉人,那就要從大幹的科舉制度說起了。
按律,成績優異的秀才,可入京城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
而貢生又分拔貢、副貢、歲貢等。
其他的不說,只說歲貢,州學每兩年會從年老的廩生裡,選拔一人為貢生,考慮到歲貢的年紀一般都比較大,所以無需赴國子監肄業。
宋舉人原也不是廩生,在州學裡讀了二十多年書都沒有考上舉人,直到後來他兒子娶了當時一位訓導的庶女,他才得以成為廩生,後來又透過歲貢成為國子監貢生。
當時他已經快五十歲了。
按律,國子監貢生參加鄉試、會試,每五人取一人。
要知道普通秀才參加鄉試,二十能取一都算是好的。
就這樣,宋舉人也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才考上舉人。
因為年紀大了,他也就歇了繼續考進士的心思。
所以算下來,譚正四人算是他們的第一批學生。
這也是為什麼張威仁等人會覺得宋舉人才華超群。
可想而知,張威仁的兩個嫡子交到宋舉人手裡會是什麼結果。
等張威仁發現事情真相,宋舉人又會是什麼下場。
譚正四人默契地對視了一眼,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裝聾作啞。
原本他們還以為要等到他們考中進士,再爬到至少比張威仁還要大的官位上的時候,才能復仇,沒想到這麼快就能看到仇人倒黴了。
至於孟則知,現在出了州學,根本沒人搭理他。
因為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他雖然出身一門兩侯的齊家,但顯然齊家根本不重視他,甚至巴不得他快點死才好,否則孟則知到武定州兩年,也不見齊家有送過一點東西過來,要不是孟則知死死巴著譚家,只怕他早就不知道死在哪個角落裡了。
既然孟則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