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十七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是楚國衰敗之後,被各國侵吞了一些領土,現在保守估計,楚國的領土也得有七千裡。這是燕趙韓三國的總和。
而齊國卻和燕國差不多,在三千里上下。現在的問題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為什麼現在變的這樣懦弱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百族之間糾紛不斷,戰火頻起,所以楚國的國力全都消耗在內戰之中。
而齊國卻是一個統一的國度,自從將魯國納入版圖,齊國王室也開始尊崇儒家的禮儀,貴族之間上行下效,奢侈成風,儒家的文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是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精神的傳承,是對儒家學者世代相傳的“忠恕之道”的發展,其主旨在於透過自我教育,達到“至誠”的境界。
“誠”是充分表達個人的本性,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著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發展天性的誠,便是“教”,便是“誠之”的工夫。
所以綜合起來,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
但是這種思想,也就造成了齊國不思進取,在七國戰爭中保持中立的態度。
滅國大戰,秦國總是先易後難,那是因為要保持軍力,保證在惡戰中大秦戰敗之後,有自保之力。
但現在七國之中只剩下兩個國家,如果嫌攻打齊國,然後在攻打楚國,就是兩次滅國大戰。如果先將楚國這塊硬骨頭啃下來,齊國就會不戰而降,所以只需發動一次滅國大戰。”
尉聊狐疑的道:“小公子怎麼會肯定齊國不戰而降。”
將閭翻了個白眼,我能說我看過史書嗎,無奈道:”這是從這兩個國家的文化中推算出來的,楚國是七國之中最奇特的國家,效仿的是周天子分封天下,每一個王侯,公子大臣,氏族,都有自己的封地,而每一個封地都養有精兵。
諸位應該注意的是,這些封地養的兵,並不屬於楚國國家軍隊,而是私兵。
諸侯之間為了搶奪更好的地盤,對抗百族之間的爭鬥,這些私兵裝備精良,遠勝於楚國的國家軍隊。地盤大,軍閥林立,這也就造成了楚國王室軟弱無力,但是真要以為楚國國力虛弱了,那就大錯特錯,虛弱的是王室,不是楚國。所以滅楚之戰,就是我們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而齊國地處東海之濱,最是富有,但是儒家文化卻腐蝕了齊國貴族黎民的好戰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