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接放菜地角落,廢舊的蛇皮袋揚起風帆,遮擋住了裡面的春光,雨水一下,不用調和,直接澆菜,方便快捷。
尊遠在七公里外的鄉下中學教書,每逢禮拜六才會回來,禮拜天下午又要搭乘班車趕回去。在圩鎮上的時光,他多以看書為主,因為自從考上大專,從小學升上初中教書之後,他覺得嚐到了甜頭,讀書依然可以改變命運,自己依然是一塊讀書考試的料,在這一點上,他認為超過了大多數人。
但有時媽媽也會叫他去幫忙賣菜,這是他感到極為為難的。本來,販菜、賣菜,是父母的工作,自己只會教書,而且,考上本科,也許更有進城的機會,把時間浪費在賣菜上,似乎有一點殺雞焉用牛刀的味道。
但媽媽從小都喜歡逼他勞動,當然,媽媽不懂什麼叫“勞動”,只知道“做工夫”,她的理論是,你不曉得做工夫的苦,就不會認真去讀書,不會認真讀書,最後就擺脫不了做工夫的苦。這道理跟古聖賢的道理竟然驚人的相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嘛。
但他不喜歡,每多做一點工夫,就少一點時間看書,而自己的志向,怎麼可能只停留在鄉下中學教一輩子書呢?
而且,說實在的,他做工夫的水平實在比不上任何一個農民,挖番薯吧,經常挖斷,看到一堆傷痕累累的番薯,他就更加下定決心,還是要讀到書來,讀好了書,就有一份高的工資,要有多靚的番薯都買得到,隨自己挑選,多爽!
即使掛上文化的桂冠,他也感到為難。就說賣菜吧,小時候大人教導小孩子要用功讀書,用的最多的材料就是算數:“不讀好書來,賣菜你都不知道算數,上了當你都不知道。”這是數學,語文呢?“你不好好讀書,農藥瓶子都不認識,怎麼打農藥,藥怎麼配水,配不好,就把禾苗給燒死了,會不會把它當酒喝了?”
他很慚愧的是,自己的書讀得那麼好,但一講到賣菜算數,他心就發慌,一陣一陣的發慌。
可以說,自從搬到街上住,他最擔心的就是賣菜,不是怕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出好價錢,而恰恰是他的文化優勢——算數。
要是在作業本里或者考試卷上,再複雜的應用題都不在話下,甚至簡易的微積分,他也馬馬虎虎地學了一些,但賣菜統統用不上。它只要乘法,再加一點減法,這實在不能算是什麼數學了,其實質就是數學的基礎——算術而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恰恰越是簡單,越讓他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