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1/5頁)
賈平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白溝是商字山後的一個坳,離鎮子七里,離商字山頂上的商芝廟三里,是全公社最偏僻的地方。這鎮子既然是名鎮,坐落的風水也是極妙的。以鎮子輻射開去的,是七個大隊,七個自然村。東是林家河,馬門灣;西是箭溝埡,西坡嶺;北是夜村,堡子坪;南是白溝。東西北三面幾乎全在河的北岸,村村有公路通達,唯這白溝地處山坳,交通很不方便。從鎮子走去,穿河灘地,過了老堤,過新堤,河面上有一座木板橋。橋是五道支架,全用原木為樁,三十六斤重的石柱打砸下去,鼕鼕夏夏.水漲潮落,木樁電沒有能衝去。這條河一直流歸漢江,據《商州方誌》記載:嘉慶年間,漢江的船可以到達這裡,鎮子便是沿河最後一站碼頭。那時候,湖北、四川、河南的商船運上來食鹽、棉花、火紙、瓷器、染料、煤油;秦嶺的木耳、黃花、桐油、木炭、生漆往鎮上集中,再運下去。鎮街上便有八家客棧。韓玄子的祖先經營著唯一的掛麵坊,有“韌、薄、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點,名傳遠近。至今,韓玄子還記得.他小時候.仍見過家裡有上掛麵架的高條凳,一人多高,後來鬧土匪,一把火燒了韓家的宅院,那凳子也沒能保留下來。
或許由於日月運轉,桑田變遷吧,這條河雖然還是“地間猶是一”者,但畢竟漸漸水變小了,而且越來越小,田地便蠶食般侵佔了河灘。如今的老堤,誰也說不清築於何年何代,即使那個新堤,也是韓玄子的父親經手,方圓十幾個村的人聯名修的。當然嘍,漢江的船就再不會上來。以致到了這些年,河水更小,天旱的時候,那木板橋並不用架,只支了一溜石頭,人便跳著過去了,貓兒狗兒也能跳著過去。
過了河,就順著商字山腳下一個溝道往裡走,走五里,進入一個深坳,這就是白溝村。坳中有一個潭,常年往外流著水,沿潭的四邊,東邊低,西邊高,於是住家多集中在西邊,正應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語。這些人家就用石板鋪了村道,一臺一臺拾階而上,那屋舍也便前牆石頭,後牆石頭,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地是沒有半畝平的,又滿是料漿石,五穀雜糧都長,可又都長不多。唯有那黑豆,隨便在瞼瞼畔畔挖窩下種,都必有收穫,然而產量也是低得可憐。白溝人就年年用豆油來鎮上糶換麥子、包穀。總而言之,是全公社最苦焦的大隊。
二貝常常記得他們小時候的事。那時大貝領著他和葉子,三天兩頭到商字山上割革,拾柴,採商芝,挖野蒜,滿山跑得累了,就到白溝村來討水喝,或者鑽到人家的黑豆地裡,扯幾把還嫩的豆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