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2/3頁)
長恨歌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連周部,在大商的官方稱呼裡,也只是稱之為“部”而非“國”。
在如今,當地人將吳國稱之為“句吳”。
“句吳”的“句”和越國在當地的稱呼“於越”的“於”一樣,都是當地語言中的一種無意義的助詞。
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嫡長子,自然有一批追隨他的人,他和仲雍為了給弟弟季歷讓位而出走,從渭水之畔的周部來到東夷、南蠻之地,又是孝友之舉,最是值得為人稱頌,周部裡跟隨他的人還不少。
當然,比干曾經陰謀論過,泰伯、仲雍給弟弟讓位,來到如此偏遠的蠻夷之地建立方國,是不是有和周原那邊的周人一道夾攻大商的意思。
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句吳離大商的距離並不近,想要和周部夾攻大商,他們還差得遠。
當然,這種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句吳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大部分都是當地的荊蠻、徐夷、淮夷,不過要說泰伯和仲雍單純靠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讓這些人盡數歸服,那就讓人笑掉大牙了。
在數代之前,如今和東夷各部死懟的大商和他們還有親戚關係,因為商部落也是東夷的一員。
在大商取代夏朝執掌神器之後,他們就和東夷各部漸行漸遠。
而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禮儀。
自大商起,華夏族“上衣下裳,束髮右衽”的服飾傳統開始定型,而大商也有諸多禮儀、律法,凡此種種,對華夏與蠻夷戎狄進行了區分。
華夏者,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
大商和東夷仔細論起來五百年前說不定是一家,如今都勢成水火,泰伯、仲雍不依靠武力,而是單純地用人格魅力讓當地蠻夷歸服,真當誰是二傻子不成?
所以,他們離開周部的時候,一定是帶走了一批得用的人的。
周和吳的關係如此緊密,還真是讓人不得不警惕呢。
而句吳弄出來的這個亂子,更讓大商對他們報以了強烈的警惕之心。
句吳的位置在荊蠻、淮夷與東夷之間,離句吳最近的方國、部族有攸侯的攸國,和彭祖氏的彭國。
彭祖氏是大彭氏的分支,他們歷來在朝中擔任史官一職,因為史官人才的難得,所以在比干的記憶中,一直到漢朝,史官一職都是一個家族世代傳承的,更後面的時代他不清楚,但是漢朝,修了《史記》的太史令司馬遷,他就是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太史令之職,他們的家族,從秦朝起就是史官。
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