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第2/3頁)
長恨歌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朝政卻是很大的拖累。
不過朝廷並不是沒錢,在東林黨主政之前,大明國庫雖然空虛,但是內帑的錢還多的是。
明初商稅因為商業還沒有恢復的關係,採用的是三十取一的收法,至於農業就更不用說了,正宗泥腿子出身的太祖皇帝最關心的就是農民,明初的農業稅不僅不高,而且還時常有所減免。
農業稅低是對農民的保護,但是商業稅也這麼低,大明的稅收總量就老上不去。
舉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清朝的著名大貪官和珅倒臺後,有說法是他的收入是清朝15年的國庫收入,清朝一年的稅收在七、八千萬兩白銀左右。
那麼大明的稅收呢?
總量大約在兩千萬左右,但是按照規定,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糧食、力賦的形式留給地方分配的,真正地收入太倉的,也就幾百萬兩。
大明的稅低啊,自明初就定的這麼低,每次皇帝想要加稅,就有一大幫人跳出來阻攔。
重點是農業稅也就算了,商業稅定的這麼低,整個朝廷難道真的要去喝西北風嗎?
為了避開收入國庫的稅款被地方分配,交上來的就那麼幾百兩的悲慘局面,萬曆皇帝在三大徵之後,國庫空虛之後,就無奈地開始徵收榷稅,也就是各類商業稅的統稱。
和由太監負責徵收入內庫的礦稅等不同,榷稅是明文發出的稅種,是官方制定的稅,後來形成了定製。
而且不是放入國庫,而是放入內帑,其實對於朝廷的財政壓力來說,起到了很大的緩解作用。
這麼說吧,明末商業是很發達以及繁華的,具體可以參照明朝遺民張岱的作品,比如《陶庵夢憶》之類的,絲毫不見亂世之景。
東林黨掌權之後,由於互相之間和那些大商人有許多牽扯,所以對於商業稅,他們幾乎就是積極地在和皇帝抗爭了。
比較典型的,就是最近朱常洛收到的一位東林黨人的提議,叫所謂“發帑撤稅”。
什麼意思呢?就是錢,皇室內庫繼續出,但是稅,尤其是商稅,因為不好與民爭利,所以還是撤了吧!
朱常洛:我去你八輩兒祖宗!
什麼叫與民爭利?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感慨,士農工商商最賤是有道理的了,一群只想著自家的蠅頭小利的貨!
農民種地辛苦,朱元璋也是農民出身,體恤他們,收的農業稅低也就算了,一群商人,只想著賺錢,還表示自己比農民還辛苦,要求降稅,臉怎麼這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