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受袁紹的求和,讓公孫範接受渤海太守的印綬,上任之後整頓兵馬,迎接公孫瓚率領的幽州部隊進入渤海郡,兩軍合二為一。
然後公孫範宣佈倒戈,和公孫瓚一起,率領三萬軍隊,從渤海進入清河國。
在清河國,公孫瓚輕鬆擊潰了數支袁紹的小部隊,然後公孫瓚火速進軍前往清河國與鉅鹿郡的交界處——界橋。
公孫瓚試圖透過這裡殺入袁紹的統治核心,搗毀袁紹在冀州的統治,覆滅袁紹,佔據冀州。
袁紹得知此事,大驚失色,無可奈何之下只有在部下的支援下起兵兩萬前往界橋附近的大平原迎戰公孫瓚的燕代精兵。
袁紹很不想打這一仗,奈何公孫瓚趁他病想要他命。
他現在無比後悔自己腦袋發熱和郭鵬交戰,讓剛剛穩定下來的冀州變得動盪起來,剛剛復甦的勢力又被削弱了很多。
和郭鵬的一戰讓袁紹損失了兩萬兵力,主力軍隊受損,此番經過數月整頓,好容易聚合了一支部隊,結果剛剛開始恢復元氣,公孫瓚又來了。
可惡的公孫瓚!
袁紹痛恨公孫瓚不已,但是又沒有辦法,不能不抵抗,眼睜睜看著公孫瓚在渤海郡和清河國大肆行動,他不得不率軍正面對抗。
袁紹還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郭鵬此時正在收拾東萊郡和北海國的亂局,忙於清剿黃巾殘兵和建立統治恢復秩序,以及秋糧收穫的行動,無暇顧及此戰,不能支援公孫瓚,否則袁紹真的有傾覆之憂。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探知了這個情報,袁紹的謀士們才感覺此戰還有希望,鼓動袁紹親自率軍出征,討伐公孫瓚。
袁紹在他們的支援下率軍出戰,並且重新任用了之前打了敗仗的麴義和顏良,希望他們可以知恥而後勇,打一場勝仗給他看看。
透過探查,袁紹得知公孫瓚率領兩萬步軍和一萬騎兵參戰,騎兵有輕騎兵,還有重騎兵。
哨騎的形容是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的確是重騎沒有錯。
戰國晚期,因為冶鐵技術的發展,鐵質兵器開始逐漸出現,裝備軍隊。
到西漢晚期,因為冶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青銅兵器被全面淘汰,鐵質兵器成為主流。
到了東漢晚期,因為灌剛法的出現,使得鐵質兵器包括盔甲都變得成本較低,大規模裝備有了可能,當時的盔甲多數是鱗片甲,太陽光照射之下,黑亮黑亮的,稱之為玄甲。
公孫瓚有玄甲千領,裝備給了騎兵,增加騎兵的防禦力和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