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劍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銳撇了撇嘴,說道,“我們獨立營連重藤支隊都不怕,還怕他區區59軍?他要是不識相,老子收編了他。”
老兵搖頭道:“你就當我什麼都沒說。”
……
海安鎮,地處南通、泰州、鹽城三市交界處,是江蘇省中部的水陸交通要衝,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
淞滬會戰潰敗之後,國軍兵敗如山倒。
飯島師團、重藤支隊從南通登陸,沿著江北一路往西挺進,駐守江北的國軍正規軍以及江蘇省保安團便望風而逃。
這一退,就退到了蘇中,海安鎮竟成了前線。
現在駐守海安的是第59軍第180師的一個獨立團。
第59軍原是宋哲元29軍的一部,七七蘆溝橋事變之後,宋哲元第29軍被擴編為第1集團軍,下轄三個步兵軍加一個騎兵軍,第59軍便是三個步兵軍中的一個,第29軍是馮玉祥西北軍的老底子,軍紀還是很過硬的。
第180師獨立團奉命趕到海安鎮後,並沒有進鎮擾民,而是在鎮外面的一座寺廟裡駐紮了下來,並沿著蠻洋河北岸開始構築防禦工事。
獨立團的軍紀是很不錯,不過構築的工事卻差強人意。
說到底,無論是改編後的第1集團軍,還是之前的第29軍,甚至更早時馮玉祥時代的西北軍,根腳上都是舊軍隊,無論軍中的高階將領還是基層軍官,都基本上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校教育,信奉的還是北洋時期的那套。
修工事,基本就是一條線,一條戰壕,根本沒有縱深。
至於什麼交通壕、散兵坑、機槍掩體、半埋式機槍巢之類的,那更是沒有。
再一個,第180師獨立團的警戒也是相當鬆懈,因為日軍從南通登陸之後,便一路往西推進,並沒有往北打,一開始,獨立團還保持著相當警惕,可是時間過了幾天,獨立團的警戒便逐漸鬆懈了下來,人都是這樣,都是有惰性的。
這天一大早,一個只穿著單衣的老軍便挎著槍,團著手,抖抖擻擻的上到警戒陣地換崗來了。
西北軍從馮玉祥時代就很清苦,北洋時期那麼多軍閥,直系、皖系、奉系外加馮玉祥的西北軍,要說哪個系最能打仗,誰也說不好,可要說哪個系的日子最苦,那絕對是非馮玉祥的西北軍莫屬,平時穿的就跟群叫化了似的。
現在,西北軍又丟掉了華北的偌大地盤,日子過得就更清苦,這都大冬天了,將士們都還穿著單衣呢。
已經在警戒陣地上站了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