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謀、鬼謀,先人後鬼
芳子:孔子在《繫辭》裡該到聰明喜智的聖人武據天地的形態與規律,作《易》用《易》成就偉大的功能時,曾經提出“人謀鬼謀,百姓與能”這類的命題。“人謀”的意思倒明白易懂,但“鬼謀”是什麼意思,具體內容是怎樣的,人們的見解卻不完全一樣。對“百姓與能”的解釋,也是這樣。您的看法是怎樣呢?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告訴你的是,“鬼謀”這個字眼並不是孔子創造的。孔子出生以前,它早就出現了。記載上古時代政治言論的《尚書》洪範管裡武說過:“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商人,謀及卜筮。”前三句的人心、卿士和庭人,都屬於人,侯王遇見重大事情,疑而不決的時候,在內心裡策劃,和近臣商討,或徵求普通百姓的意見,找出解決辦法,這就叫作人謀,就是同人商量的意思。最後一句的“謀及卜筮”,則是:經過人謀之後,仍然疑而不決時,便透過龜卜或佔笨在人謀之外,尋求答案。也就是由於職業的神評之中的所謂太史、太ト之類,憑藉灼龜甲。看裂紋,或擺著草、觀撲象的方法,和茫茫宇宙間無聲無形的飄妙而越人的,暗中掌握人類命運的神秘力量鬼神相聯絡,諮詢辦事方策,這就叫鬼謀。換句話說.就是人力所不及時,向超人的鬼神討主意。人謀的結構是“君一一心、君一一臣、君民”,鬼謀的結構則是“巫一一龜筮一鬼神。”
芳子:且慢,這裡出了問題。“鬼謀”的意思是“謀之於鬼”吧?怎麼又說向鬼神討教呢?鬼和神恐怕不是同一個東西吧!
問得好!當然,分開來說,鬼就是鬼,神是神,不是一個概念。但在中國上古時代的語言表達方式中,往往把相近的兩個概念,用一個來代替。比如就和魔不盡相同,但有時為了行文的簡潔或音韻的要求.只說一個也可以代替一雙。為了表達的明確起見,有時就寫成鬼神妖魔,以免誤解為苟簡。這個間題,下面還要涉及,這裡暫且放一下。
芳子:還有個疑問,請您順便指教。既然中國古代人認為鬼神有主軍命運的超人力量,可以為人量:謀劃大事的時候、乾脆直截了當地問先神,豈不迅速又省事?何必先搞不一定可靠的三層結構的的人謀幹什麼,也不是多此一舉?
歷史事實表明,事情設有這麼簡單,人類對超現實的莫名其妙而又令人恐懼的神秘的宇宙力量“神”,從完全迷信的心理逐漸發展到相對速信的心志,這中間有個變的過程。鬼神的情形,也是這樣,帶洲說,股人信神帝信鬼,有事必謀於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