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何時忘卻三國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朋友說:很期待你的中華史《三國紀》這一卷。
哦,是嗎?
他很期望,我很惆悵。
三國,不該這樣被人矚目。
事實上,這段歷史並不重要。它不但比不上之前的啟廢禪讓、西周封建、秦並天下和獨尊儒術,也比不上之後的五胡亂華,更不敢望百家爭鳴之項背。
然而三國在海峽兩岸和亞洲地區的知名度,卻遠遠高於其他歷史時期。當然,大多數人知道的故事是《三國演義》講述的,很少有人去讀陳壽的《三國志》和范曄的《後漢書》。中國如此,日本、韓國和越南也一樣。
其實《三國演義》面世之初並無人問津,知識分子更是嗤之以鼻。直到清代的毛聲山、毛宗崗父子增刪改寫點評之後,才風行天下。所以《三國演義》的成敗得失,不能只算在羅貫中的賬上,還要加上毛氏父子一份。
那麼,毛氏父子給了什麼“新增劑”?
這是隻能由版本學家和文學史家回答的,但他倆的點評則多少透露出一點蛛絲馬跡。比如典韋在徵張繡的戰爭中陣亡,曹操是哭了的;赤壁戰敗之後,曹操也說過“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的話,還失聲痛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1]
但,也僅此而已。
毛批本《三國演義》卻大肆渲染,做足了文章:哭典韋是當著將士們的面,哭郭嘉則是當著謀士們的面。於是毛氏父子點評說:哭典韋是為了感動眾將士,哭郭嘉是為了羞愧眾謀士,前一哭勝過了賞,後一哭勝過了打。
接下來,他們不無嘲諷地說:原來奸雄的眼淚既可當錢使,又能當棍子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請問,這還是歷史嗎?
當然不是,但可看,好看,讓人想看。
好看之於文學作品是必需的,因此不必那麼在意歷史的真實性,可以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以假亂真。比如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真,以空城計嚇退司馬懿是假,《三國演義》則照單全收。
於是毛氏父子點評說:前者表現了諸葛亮的小心,後者表現了他的大膽。但,如果他不是小心於平日,就絕不敢大膽於一時,司馬懿也不會堅信不疑上當受騙。
因此毛氏父子得出結論:只有小心人不做大膽事,也只有小心人能做大膽事。
這就很有些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