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侯爭霸 不戰而霸 (第2/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就談不攏。只能各自回去,準備打。
戰爭的準備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齊國的聯軍繼續前進,楚軍的統帥也來到陣前,並前去拜見齊桓公。桓公為了表示禮讓,下令聯軍從楚國的北塞陘(讀如刑,其地不詳),後退到召陵(其地亦不詳),並建議先搞一次閱兵式。
於是兩人同坐一輛戰車檢閱部隊。
退兵和閱兵,都是姿態。桓公的意思很清楚:只要承認齊國是老大,事情都好商量。因此,他就先唱高調,說這次起兵不過為了兩國永遠友好。楚帥也放低身段,說那正是寡君的願望。但,當桓公耀武揚威,聲稱“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時,楚帥就寸步不讓了。
楚帥的回答不卑不亢:君上如果以德服人,請問誰敢不服?如果一定要用武力,那麼本帥也可以稟告君上,我們楚國可是以方城山為城牆,以漢水為護城河的。貴軍雖然人多勢眾,怕是沒有用武之地。
話說到這個份上,就只能各自算賬。
齊國很清楚,楚國並不好惹。硬要開戰,至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說不定還兩敗俱傷。楚國也很清楚,齊國要稱霸,是擋不住的,自己也沒資格爭,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最後,兩國簽訂盟約,各自收兵。
盟約的內容並未載入史冊,已不可考。但楚人承認對周天子負有義務,承認“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供)給”,尊王的目的就達到了。楚人同意暫時不再對鄭國死纏爛打,放慢進犯中原的步伐,攘夷的目的也算達到。方方面面都交代得過去,齊桓公當然見好就收。[18]
然而桓公的霸業之基,卻由此奠定。
五年後,齊桓公在葵丘(其地當在今河南蘭考縣)與宋、魯、衛、鄭、許、曹六國結盟,周襄王派人祝賀,史稱“葵丘之會”,是齊國稱霸的標誌。[19]
很清楚,沒有前面的召陵之盟,就沒有後來的葵丘之會,因此前者歷來被看作桓公的得意之作,也被看作稱霸中原的經典案例。一百一十八年後,楚靈王徵得晉國同意,召開諸侯大會意欲稱霸,仍表示要以召陵之盟為榜樣。[20]
可惜,這榜樣十分經不起推敲。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盟會,秦晉兩國都沒參加。這兩個超級大國缺席,霸主的地位和盟約的價值,便要大打折扣。說白了,齊桓公不過半壁江山的霸主,他的成功也有太多的機緣巧合。事實上,當時王室衰微,晉國內亂,秦穆公敬而遠之,楚成王又讓了一步,齊桓公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