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國事顧問端納 (第2/10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東則不同,他深深地紮根在農民之中。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便是深厚的立國根基。不用說有了共產主義的引導,即使沒有共產黨領導,歷代的農民暴動照樣能推翻許多封建王朝。
所以,端納坦率地批評蔣介石、宋美齡對中國的瞭解太狹隘,建議他們到各省去看一看。
蔣介石開始不以為然,認為只要把握了軍權政權,就能統治天下。端納坦直地與他爭辯說,委員長如果不像毛澤東一樣同樣瞭解他的人民,並取得人民的支援,那麼他是不能進行一場有效的反共運動的,更不能指望統一全國。
端納的理由是充分的。許多外國的所謂“中國通”,想不通掌握了上百萬裝備精良並訓練有素的軍隊的蔣介石,為什麼在一、二、三、四次圍剿中,竟然被裝備、數量、訓練等均處劣勢的“共匪”所打敗。
端納卻懂得這一點,他不止一次地向宋美齡講過希臘神話“安泰的故事”,還講過“阿喀琉斯的腳踵”。
熟讀《聖經》的宋美齡當然知道這兩個神話故事的含意:安泰的長處是他緊貼著母親大地便有著無窮無盡不可戰勝的力量。而阿喀琉斯的腳因為沒有在冥河水中浸過,所以最易受到傷害。
端納終於說服了宋美齡,而後又說服了蔣介石,所以蔣介石也想做安泰,也想像阿喀琉斯那樣,到冥河裡去浸一浸,以使自己力大無窮而又不被刀劍所傷。他帶上宋美齡出發了,作了一次大西北之行。有外國研究者認為這次旅行不僅長途而且危險。
但是,蔣介石畢竟不是來自人民的安泰,他也絕不會在冥河中浸溼自己的鞋,反人民的人要依靠人民,那不等於爐中求冰、緣木求魚嗎?非不願也是不能也。
魏徵雲: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
蔣介石和宋美齡的長途旅行,並不是深入人民,更不能取得人民的支援,端納這樣記述了蔣介石“深入”人民的故事:
在一個偏遠的村莊裡,他們遇到了一個人將國旗當作圍裙圍在臀部。那個人見到這些陌生人怒不可遏的樣子很驚訝,他平靜地解釋道,他是個屠夫,碰巧這塊布正好就在手邊,而且又是紅底的,血濺上去也不大顯。蔣大發脾氣,示意將此人就地立即處以絞刑。端納插嘴說:絞死一個屠夫不足以解決問題。要恢復國旗的地位,還有別的事情要做。發一通脾氣只能收到區域性的效果,他可以運用自己的權力下令在全國舉行強制性的升旗儀式。這個屠夫的無知不能怪他本人,而要怪政府……蔣看到了要害,因此便釋出命令,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