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郡的前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第三位落榜生則頗有爭議,因其生平經歷被定義為“漢奸”或“民族敗類”,因此宋以後歷代詩詞選均不收錄其詩,詩文殘篇斷簡及事蹟僅存於宋人筆記中,如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等。】
【這位就是北宋的張元,又或者說是西夏的軍師、國相張元。】
“什麼,這是我大宋的事?”
趙匡胤很驚訝,沒想到還有他們大宋的事。
要知道天幕可是很久都沒有提及他們了。
“不過這張元是怎麼回事,民族敗類?”
“難道是科舉不中,然後叛逃到了那什麼西夏?”
感覺猜到事情大概得宋太祖不淡定了,他原本還在悠閒的吃瓜,沒想到一轉眼他大宋成了瓜。
【張元是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其年輕時才華出眾,常被稱讚“負氣倜儻、有縱橫才”,但科舉卻屢試不中。”】
【據說科舉失敗後,張元及其好友吳昊曾僱人拖著一塊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著兩個人的詩句,他們兩個人則跟在後面,吟詩大哭,趕赴邊關,希望以此引起邊關統帥的重視。】
【而那位統帥也確實接見了他們,但聊了一會後又覺得話不投機,又把這兩人送了回去。回到家鄉後,不知為什麼事,張元被當地的縣令打過一頓板子。這次侮辱讓他下決心投靠西夏。】
“果然是這樣,後世這群廢物。”
“這張元既能被那西夏尊為國相,那必定是有大才之人,怎麼可能連科舉都考不上?”
“話說回來,我大宋不會亡在這張元手裡吧?”
趙匡胤臉色鐵青,只恨後世官員有眼無珠,平白放跑了一樣一位大才。
【而張元叛逃時曾路過項羽廟,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併’之詞。】
【由此可見,張元並非不懂得忠君愛國,只是為人太過極端,太想要證明自己的才華,於是才選擇了叛逃。】
“胡扯,他若是真的忠君愛國就不會叛逃,還幫助別人侵略自己的國家。”
“沒錯,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叛徒罷了。”
“切,這大宋自己不知道尊重人才,還不準人家換個地方了。”
“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古人們也紛紛開始議論起張元,有人認為他是叛徒,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施展佔自己的才華,褒貶不一沒個結果。
【而張元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