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 (第2/3頁)
南林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糧自然會讓人去學種田之術,用後世之種。而錢的來處,他也已經琢磨多時了。
“錢”字後面又記了三字:鹽、糖、茶。
他在後世的網上看人提起絲綢之路,說是大秦時絲綢就透過與戎狄匈奴的交易,由西域再一路西運。所以那條路上的國家,到漢時仍然將中國稱為“秦”。這條路上也發掘出了秦時的物件。
這項交易他當然知道,但包括他在內的秦王都沒想到,貨物竟然會轉運到那麼遠的地方。嬴政也考慮過從這條絲綢之路上獲利,但最終還是遺憾的劃去了這個選項。
路途太漫長了,獲利自然能獲利,他也不在意將被他吊打的匈奴。只是大秦從中吃不到多少好處,高額利潤都叫中間轉手的給分潤了。等統一之後,還是要把大航海時代的帆船模型和圖紙弄回來,讓工匠學著造船。新大陸太遙遠,他自己國內還沒穩住,先不去想。海上絲綢之路的利益可以拿到手裡。
能弄出蒸汽船自然更好,但暫時不能列在計劃裡,大航海所用的帆船更有把握。
不過這也是大秦一統天下之後的事了,急切之間,還是得有現在就能來錢的路子。也就是他記下的這三件事。
秦無臨海之地,曬鹽之法一時還用不上,但是精鹽提煉之法可用。嬴政看著自己最初思考後劃掉的那條槓,執筆將“鹽”字重新寫了上去。
他不可能搞義務教育的,沒那麼多錢,有錢也不打算燒在這上面。全讀書了,誰給他服役?時代不一樣人們的思想也不一樣,能提供的工作崗數量天差地別,不能照搬。但即使這樣,想有足夠的官吏去執行他的意志,仍然需要更多人讀書。
教育還是一件非常需要錢的事。精鹽買賣的收穫沒那麼大,也不能放棄。
糖,可惜百越之地尚不歸他所有,秦國也不太適合種甜菜。真引入甜菜,反而是給其他諸侯好處。巴郡與蜀郡卻是能種甘蔗,這便好。
如今還沒有置縣的後世之內江,也就是秦的閬中縣和僰道縣,都可以大量種植甘蔗,然後提煉蔗糖出售。
至於說那片地區人口少,地方荒蕪未開發,那對嬴政來說都不是問題。在他的意志之下,人口會被填充,土地會被開闢,在得到南越之前,那裡將成為帝國的財源地之一。
最後的“茶”字被他打了星號。大秦將多出一個官職,名為茶典,專門管理茶山。大秦的關中漢中,川蜀南郡,盡皆有野茶生長,一直不曾被人利用。如今看在嬴政眼裡,那不是茶,那都是漫山遍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