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僅僅是一個音樂家,師曠的歷史價值就要打折扣。實際上,師曠對於國家大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是非常好的見解。
晉平公曾經向師曠討教治國的方法,結果師曠就把向老子請教來的那套“清靜無為”的主張原封不動躉給了晉平公。
師曠性格直率而爽快,敢說敢罵甚至敢打,反正閉眼的不怕睜眼的。
【大師小故事】
那一年還是晉悼公十四年(前559年),衛國的孫林父趕走了衛獻公。(事見第四冊第146章)
“衛國人把自己的國君趕走了,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晉悼公問師曠,他有些猶豫是不是要干預一下衛國的內政。
“不一定啊,也許是衛國國君自己太過分了。”師曠立馬反對。他一向就認為一個國家出了問題,基本上都是國君的責任。“我聽說賢明的國君揚善懲惡,愛民如子,保護他們,寬容他們。這樣,臣民就像愛戴父母一樣愛戴他,就像仰望日月一樣仰望他,就像敬重神明一樣敬重他,就像畏懼鬼神一樣畏懼他。這樣的君主,老百姓怎麼可能趕走他呢?反過來,如果君主讓老百姓吃了上頓沒下頓,國家貪汙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樣的君主還有什麼用?為什麼不趕走他?人家夏朝的時候,每到初春,都會有宣令官來到大街上,專門聽取百姓的意見,以便君主改正自己錯誤。上天非常熱愛自己的百姓,怎麼能容忍有人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呢?所以,昏庸的君主被趕走正是上天的意思。”
師曠的意思很清楚,民意就是天意,如果一個君主被百姓趕走,那就是罪有應得。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君主對百姓不好,就應該被趕走。
晉悼公點了點頭,終於還是沒有干預衛國的內政。
晉悼公薨了之後,晉平公對師曠也很尊重,時常討教。
“大師,我最近學習晉國曆史,看到文公稱霸那一段,狐偃和趙衰兩個人,你說誰比較賢能一些?”晉平公問。
“那肯定是趙衰啊。”師曠回答。
“為什麼?狐偃可是比趙衰的能力強啊。”
“我給你舉個例子,陽處父是個有學問的人,找狐偃推薦他,結果三年都沒推薦上去。可是找趙衰,三天就推薦上去了。不能瞭解別人的才能,是不聰明;瞭解了不能向上級推薦,那是不忠誠;想推薦又不敢推薦,那是不勇敢;推薦了不被採納,那就是不賢能。不管怎麼說,狐偃不如趙衰賢能。”
師曠的這個觀點,後來被孔子用來比較管仲和鮑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