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好,這就到我們現今生活的資本主義時代了(全球意義而言,不因有那麼幾個社會主義國家而改變整體性質)。
請注意,這裡的「資本主義」,不是所有權意義上的「私有制」,這玩意兒從原始時代晚期就有了,時至今日,它與舊時代的區別已經不在於是否私有制了,而在於「是否使資本增殖」。
也就是說,即便同樣基於私有制,但因為生產過剩從量變積累到質變,差異也產生了。
舊時代的私有制主要是生產用於滿足自身(及家庭成員)的生活(典型如封建時代的中小地主,自耕農)。
獲取利潤是次要的(絕大部分產品也僅夠滿足自身需求,能用於交換的過剩產品其實沒想象的那麼多)。
那麼,資本主義時代的私有制,那就是,但凡是個資本家(資產階級),不論大小,都以追求將過剩(大大超過自身所需)的產品交易出去獲取利潤為終極目標了。
即「資本以增殖為第一及唯一要義」,簡稱「資本主義」。
四、資本主義又反過來塑造人類社會
前面說過,既然都已經「資本增殖」作為第一要義了,那人類社會從此就有了統一甚至唯一的標準——利潤。
人類社會日益分化為兩大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資產階級不僅僅是指「原本就擁有資產」的階級,也包括那些「有能力使資本增殖,從而擁有資產」的階級。
所以,除了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oldmoney」是資產階級,有些無產階級因為有能力使資本增殖,也有機會管理、經手甚至擁有資產,上升成為資產階級的。
當然,反之同理,無產階級也不僅僅是天生的窮鬼,沒能力使資本增殖,從而被淘汰的「原資產階級」也有下降滑落到無產階級的。
上述現象,常被資本主義美化為「階層的自由流動,公平競爭」。
一般人估計還挺嚮往上文說的「階層流動,公平競爭」。
問題是,要真這麼美好,馬克思主義也不至於鬧那麼大動靜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少資本家破產成為無產階級之後,也挺擁護馬克思主義的(真真兒的「屁股決定腦袋」)。
所以,這裡面肯定有原因。
舉個例子吧。
假設你是一家汽車廠的老闆,你覺得某種車型會大賣,所以,你決定增產。
於是,你增購裝置、原材料,擴建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