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國事顧問端納 (第4/10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智。宋子文力主削減開支,以減輕國家債務。蔣介石則堅持國家安全高於一切。雙方各不讓步。蔣介石在盛怒之中,舉手打了宋子文耳光,宋子文憤而辭職,去了國外。蔣介石只好以孔祥熙來代替他。
1934年4月20日,毛澤東就《天羽宣告》發表講話,指出“此為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強佔全中國的最明顯的表示”。宋慶齡、何香凝、馬相伯、李杜等釋出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號召成立工農學商代表選出的“中國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以對抗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委員長的敵人的確太多了!”端納沉思著說。他盯視著逐漸熄滅下去的爐火,想到去加柴,“共產黨的手段的確很高明,他在委員長大軍圍攻時,提出抗日的主張,這就使委員長處在兩難的境地。去打日本吧,必然使共產黨猛烈發展,實現他們奪取一省或數省勝利的目標,進而奪取全國政權;如果不打日本先打共軍,必然喪失人心,因為目前國人關心的並不是共產與不共產,而是不當亡國奴!”
“那麼,日寇在上海進攻時,共匪藉機攻打贛南的中心城市贛州,這不是扯住委員長的抗日的後腿嗎?他們一邊講抗日,一邊打抗日的中央軍,”宋美齡由於委屈而變得憤恨了,“可是,怎麼沒有人責備共產黨呢?”
“因為委員長握有中央政權,人們自然把抗日重任放在他的肩上!”端納解釋著,然後思索如何使蔣介石解脫此困境的良策,“啊,這是非常錯綜複雜的鬥爭!非常複雜,非常複雜……”
端納對這種複雜的局面,已經不止一次地進行排列組合。如果將他多年的思維活動條理出來,那將是非常有趣的。
這種複雜性,可以說世界少有。
端納的排列組合,是從國民黨新軍閥長達四年的混戰開始的。他以政治家的精明、記者的敏銳和見多識廣,對中國的各派勢力作過解剖。新軍閥混戰的四年,給國民黨兩大真正的敵人提供了發展的機會:日寇侵略步步深入,而共產黨也藉機得到了迅猛發展。
這長達四年的混戰中,蔣介石首先開始的就是蔣桂戰爭。
1927年,國民黨由汪精衛、蔣介石為了爭奪中央政權而發起的“寧漢之爭”。當時,雄心勃勃的唐生智以擁汪為號召(端納注道:擁別人是假,為自己是真),組織“東征軍”沿江而下,直逼蕪湖,威脅南京,此時,蔣介石與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為爭地盤正劍拔弩張。蔣介石面臨著兩面受敵的危境。他深知三方在交手時應採取的策略,立即宣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