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l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萬支火繩槍,足以見大明對火器有多重視。
從這也可以看出大明的底子的雄厚。遠不是西方那些小國可以比擬的。
大明亡了的訊息傳到西方後,那些小國都非常的震驚,他們想不通為何如此強大的明帝國會滅亡!
魯密銃是火器專家趙士禎根據魯密國(現在的土耳其)進貢的火繩槍改進而來的。
普通火繩槍12米長,只有130米左右的射程,也就是說超過130這個距離就沒有什麼殺傷力了,精度在30至40米不等。
而趙士禎改進過來的魯密銃有2米長,加大彈丸,裝藥量也增加,槍管加長了造價自然也比鳥嘴銃高。
有150米以上的射程,比其它任何國家生產出來的火繩槍都要先進,只有燧發槍能與之一較高下。
就連300年後辮子軍用的火繩槍都不如魯密銃,可見大明的科技水平有多先進。
而且魯密銃還是在1598年發明出來的,趙士禎結識了來自魯密國的使者,並跟他要了魯密國那邊的火繩槍製作之法。
隨後趙士禎就自費請工匠一起研究並改進,製造出了更為先進的火繩槍,並命為“魯密銃”
魯密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槍托那裡裝有刀片,用作近戰。
使用時一捏開關,刀片就會彈出來,就像一把關公使用的長柄大刀,比裝在槍口那裡的刺刀威力還大。
趙士禎為了士兵們著想,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於是,趙士禎就把魯密銃交給工部,兵部經過多個部門官員的檢驗。最後提交到萬曆皇帝那裡。
萬曆皇帝見到這等神兵利器,也很是高興。
當即就要1萬支魯密銃的訂單,大手一揮直接撥款3萬兩銀子給工部,也就是說在沒有被貪汙的情況下,每支魯密銃的造價也就3兩銀子一支。
但可惜1萬支魯密銃沒造的成,只因沒事幹的御史又跳出來搞事了。
起初御史的存在就是為了限制皇帝瞎鬧亂搞事情,監察百官的,是屬於監察朝廷官員的部門,有著聞風而奏的權利,就是不需要證據,只要聽到什麼訊息就可以直接上奏彈劾官員。
有點什麼風吹草動,就可以隨便的彈劾,投訴,噴人。
說權力不大,他們又可以隨便彈劾官員,隨便投訴。
說他們權力大,他們官職又不高,也沒有多少實權,只是監視百官,聞風而奏,最大的權力就是一張可以隨便亂說的嘴。
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