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些地塊的產量又高了兩百多斤,達到了畝產千斤有餘,讓墾殖的流民,第一年便實現了糧食自給。
這份剛發行不久,還帶著油墨香氣的報紙,第一版便用了很大的篇幅報道了雞籠島開發中遇到的困難,以及雞籠島本身出眾的水文氣候條件,即便是以信王這高高在上的皇族身份,讀報時依然能感到其中蘊含的誘惑力——自從買活週報提出了小冰河期的概念,這幾年下來,任誰都不得不承認,氣候的確是越來越異常了,原本的農業很難再進行下去,已經幾乎成為公認的事實了。
而按報紙上的說法,雞籠島並不是大陸性氣候,而是‘亞熱帶、熱帶季候風氣候’,這樣的氣候和陸上相比,終年高溫溼潤,至少對於農業是很有利的。如果信王是住在北面的小地主,又有一定的勇氣的話,此刻哪怕是賣了家裡的祖業,遷移到雞籠島上去墾荒,恐怕也是不會吃虧的,北面已經連著三年鬧旱災了,再這樣鬧下去,田地不值錢,人命也要跟著不值錢了,此時去雞籠島,雖然要吃幾年苦,但前景的確是一片大好,至少能吃飽飯是沒問題的。
自然了,買活軍這裡是不允許地主存在的,任何人都只能買‘份額田’,若是買多了,或許是不賣給你,或許是要交額外的‘奢侈稅’,這都是黃謹提供的訊息,譬如說一家人如果按份額能有二十五畝田,有了餘錢,還要再買的話,每畝地要交的賦稅是半點都不能少的,這是每年根據天候和收成下的定額,半點不能逃,這樣算下來,‘持有’田地如果不能充分耕種,其實相當不划算,因為買活軍這裡預期每畝田的產量是相當高的,高到必須付出絕大多數的勞力去進行精細耕種,也沒有餘力去照顧別的田地了。而且如果自己種不過來,想要把田租給別人的話,也只能收一點象徵性的佃租,買活軍這裡的農民外出打工時,在村委的組織下把田出租,主要是為了讓莊客來交那一季該交的稅賦——他們也叫官租子。
在信王來看,這條策略對敏朝官府還算是有利的,否則,北面的地主可不是要紛紛地賣田賣地,到買活軍那裡去安家?就是因為買活軍不接受地主作為職業,這些人中有許多又不會做生意,因此這才遲疑不前。尤其是山陽道,自古以來就最是看重安穩傳家的地方,若是不許蓄田,考上了吏目也沒有免稅賦這一說,那麼留給他們的便只有代代讀書考吏目這一條路了,若說是做生意,卻是打從心底地反感,根本不會列入考量。
買活軍這裡,種種規矩都和外界不同,有許多在信王來看,著實是自斷根基的做法,買活軍這裡卻推行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