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皇五帝,對應原始社會,夏商之治則是奴隸社會……原來夏商之治居然是奴隸社會!
張宗子初初地撈了一眼表格,中泛起的不服念頭逐漸淡去了:這大開本的教材中,每個社會階段都附送了一個表格,列有如人均壽命、醫療水平、文化水平等等幾個指標,他剛才反對沈曼君的論據來自於此。沈編輯覺原始社會是《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之治的模,什麼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什麼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等等等等等,都被這張表反駁了,表中列的資料,人均壽命不過20左右,這哪來的老有所終,不是根本沒老就該死了嗎?
張宗子是無論如也不能認為二十歲就算是‘老年’的,至少也要過了四十歲,才有底氣說一聲不『惑』之年,自老了吧!雖然教材裡也有附註,解釋了人均壽命低下,不代表所有人都是二十歲左右死去,而是原始社會的嬰幼兒夭折率極,五歲以前的孩童容易死亡,會讓人均壽命比成年人能活到的普遍年紀要低,但按直覺來講,人均壽命二十歲的社會,人能活到二十五歲應該就很少見了。這大同社會有什麼嚮往的?
為什麼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不是因為大家都是道德之士,而是生產力水平太低!人的腦子也傻傻的,根本沒發展出私有制的概念……
張宗子在私有制上加了一個符號,他覺這說法也很有意思,雖然字數比原有的那些習語要多,譬如私有制,其實在文章中可以表達為‘私’字,而這個‘私’字又可以用作許多種意思來理解……但這種一詞多用的做法其實也代表了語的含糊,一句話做出多種解讀的可能大增,這也是為如今眾人都在大搞‘六經注我’,買活軍這裡所有表述則都務求精確,私有制就是一種財產製度,而不是什麼‘私’。
至於原始社會的婚姻,那不必說了,什麼族內群婚制、族外群婚制,又有什麼妻居、夫居,實在是『亂』七八糟的……原始社會的生活,還蠻新奇的!
張宗子倒不是說嚮往,就是以求知的角度來說覺大開眼界,但他能想到儒教眾生會如想,這『亂』七八糟的東西,簡直不雅到了極,然和聖人所說的大同社會完不是一回事!那也就談不上以敵之言而證我之道了,沈編輯的驚喜完就是誤會——
至於說三皇五帝之時,是大同之治還是原始社會呢?原本沒有別的答案的時候,張宗子其實也不是很相信所謂的大同之治,他覺這不是他能想象的境界,因為他生下來就充滿了許許多多的慾望,怎麼能做到人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