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21年的中國文學,千巖競秀,百舸爭流。但文學不是岩石上直接生出的花,文學的欣欣向榮必有其所需的特定土壤和相關的生態環境。除了政治經濟和一般社會生活這些大氣候之外,作為小氣候的“文化”,便是與文學互為表裡的重要因素。
本章所講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明領域的現象和活動,大體包括思想、學術、科技、藝術、教育幾方面。本書沒有專門講解民國初年文化史的義務,因此這裡選擇介紹若干1921年前後的文化“資訊”,目的是在為同一時期的文學畫面把背景勾勒得再清晰一些。
1921年,一本叫做《民聲》的刊物在廣州復刊,這是創刊於1912年的中國第一個無政府主義刊物,創刊者是被尊為中國無政府主義“先覺”的師復(劉思復,1884-1915)所建立的中國第一個無政府主義團體“晦鳴學舍”。
《民聲》社印行過《新世界叢書》、《無政府主義粹言》、《無政府主義名著叢刻》、《無政府淺說》、《總同盟罷工》、《軍人之寶筏》、《工人寶鑑》等書。宣傳反對一切剝削壓迫、要求個人絕對自由的思想。師復曾在《無政府共產主義釋名》中說:“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統治,反對強權,實為無政府主義之根本思想。”又說:
強權有種種,而政府實為強權之巨櫱,亦為強權之淵藪。凡百強權靡不由政府發生而保護之,故名曰“無政府”則無強權之義亦自在其中。
無政府主義號召舉行革命。其主要革命手段是總同盟罷工。他們反對社會主義,師復說:“無政府黨所攻擊者:集產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也。”(《駁江亢虎》)在新文化運動開始後,無政府主義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深人人心,成為佔統治地位的社會思潮。無政府主義社團達數十個,出版報刊七十多種,國共兩黨的許多重要人物都曾信奉過無政府主義或受過其影響。飽受苦難的人民迫切需要一場徹底解決一切的革命,因此理論淺顯易懂的無政府主義主張得到廣泛擁護是不難理解的。1920年,北京大學一些信仰無政府主義的學生成立了“奮鬥社”,社員有易家鉞、郭楚良、朱謙之等,他們宣佈“極端反對馬克思的集產社會主義”。認為十月革命的蘇維埃政府“無所不用其強權手段,束縛人民的自由”,是“殺人放火的強盜”。後來,在與共產主義者進行的論戰中,無政府主義者內部漸漸產生分歧,許多人發生了思想轉變。
共產主義者批判無政府主義的極端自由論,認為極端自由就無法革命,所以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