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裡三不五時就打打牙祭的水平,一個雜鹹拼碟,一碗老火雞湯,加了黨參、黃芪,這是徐大發在羊城港學來的滋補湯品,他現在閒著就喜歡琢磨這些,葛愛娣捎帶的叫花雞,有這兩味葷菜,就感到很體面了,再炒一個空心菜葉,放的是洪陽一帶的豆醬,陳福順讚不絕口,認為這樣的鮮味很合適羊城港渥熱的天氣。
徐大發很高興,和她絮絮說著自己為何不放辣椒,“我們在臨城縣的時候,冬日氣候寒溼,放點辣椒驅寒是好的。可在羊城港,非常容易上火,再吃辣整個人都不舒服……不兩三年,我們的口味也慢慢地改過來了……”
葛謝恩對父親,便沒有這麼耐心,葛愛娣看陳福順住了筷子,恭敬聽徐大發講話,更是滿意,動手扭下了叫花雞的一隻大腿,放到陳福順碗裡,又將她誇獎了好幾句:陳福順的確是不容易的,在徐家的小輩中,最上進的就屬她了。她的條件雖然相對是最差的,但發展得要比大多數表親都好。
葛愛娣自己沒有孃家親眷,她和徐大發走出村子之後,也願意提攜徐大發的親戚進城幹活,一來二去,徐大發好幾個兄弟姐妹,都在城裡落腳了,雖然不能遷來羊城港,但或者是在臨城縣經營小本買賣,或者是到處去搞建築隊、去修路,生活條件比起以前,改善了太多太多。
也就是陳福順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又很安於現狀,跟著徐大發出外闖蕩了幾年,把老家的房子修起來了,就覺得在外處處都是侷促不安,還不如在家做點農活,雖然清苦,但勝在安心,就這樣竟寧可回村子裡住,只是農閒時在家附近攬活,不願再離家進城闖蕩了。
上一代人的努力,改變的其實多數是下一輩人的命運,其餘進城紮根的表親,他們的孩子,至少自小都知道要供著好好讀書,像葛謝恩這樣,從小到大連家務都不太要幹,只需要專心讀書的都有,農村孩子從小幫著幹活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已經是難以想象的傳說了。
而且,城裡的學校,怎麼也比村裡的掃盲班質量要高,讀書上只要肯下苦工,多少都能讀一些進去。這樣從小,陳福順姐弟的成績就是最提不起來的,家裡也沒有什麼要求,都預設了他們是隨了父母,都不會讀書,一輩子在土裡討食的命。
誰知道,歹竹出好筍,陳福順的小弟年紀還小,看不出什麼。陳福順這姑娘,看著不聲不響卻很能幹,她讀書上的確是耽誤了的,只能說是粗通文理。但種田上卻有才幹,人也比較會來事,在村裡立了女戶,被當成典型,還做了田師傅,在種田上,是有成就的,前後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