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研究起鬼神 (第2/4頁)
未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庶人,謀及卜篇。先心西府人,先人面後鬼,輕重可知矣。”從遠古時代在到夏商的先鬼而後人,轉變到周朝的先人而後鬼,是中國老祖宗精神領承中一大飛躍的轉變。所謂神道設教,對鬼神的尊重與崇拜,實質上是當政者對鬼神的利用,是人操弄了鬼,不是鬼神控制人。這個同題,下面還要涉及。
這裡就此打住。
鬼神一調在孔傳中第五次出現,是在《繫辭》裡,草文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這段話和前段話一樣,不僅出現鬼神字樣,而且讀到鬼神的情況。所謂“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易學史上有好幾種解釋。下面把它們擺一搜,好對這一重要委的問題有深入的瞭解。
這段話從後往前來看,可以看出,鬼神問題來源於生死問題,生死問題則包括在南明問題之內。由此可知,孔子的意思是,周易的作者從仰現俯察中男白了大自然之所以有明與暗,從考察事物的始終裡懂得了生死的道理,又從“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的情況中了第到鬼神的情況。從這個論述的順序中可以見到,孔子是依據天人合一的原理來現察事物的始終和人的生死,並由此而涉及所謂鬼神的情況。前邊說過,在傳統思想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鬼神是和人的生命變化緊密相聯的。孔子是在這個傳統的鬼神思想的基礎上,解釋《易》理而有所發揮。
對《繫辭》這段話,主要有如下一些註解。首先,是韓康伯提出的聚散說。他說:“精氣煙熳聚極則散,遊魂為變也。遊魂言其遊散也。.--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無幽而不通也。”《繫辭》注
韓氏認為這段話提出了聚散之理:精氣聚則生,為神;散則死,為鬼。但他沒有具體說明什麼是精氣,同時以遊散解釋遊魂,也不夠具體。
《九家易集註》對精氣聚散說得很明白,它說:“陰陽交合,物之始也,陰陽分離,物之終也。合則生,離則死。”
顯然這是把“精”解釋為陰,把“氣”解釋為陽,也就是說,陰精陽氣在人身相合,就是生,散就是死。
關於什麼是魂魄,《周易集解纂疏》引《左傳-昭公七年》說:“人生始化為魄,既生魄,陽日魂。”又引《說文》雲:“魂,陽物也。”就是說,魄是人的陶體,屬陰,魂是人的精神,屬陽。魂魄相合,成為活人,魂魄分離,變為死人。同書又引鄭玄說:“遊魂謂之鬼,物終所歸;精氣謂之神,物生所信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