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是要選擇名門之女,家學淵源,在地方上有影響力的,或是山東人,或是河北人。”
張越景則不以為然。
“話雖如此,但是未必要和那些所謂名門結為夫妻,幼安,不是所有名門之後都如同你一樣,願意追隨阿郎血戰金賊,他們大部分心向金賊,怕是根本不願意和咱們扯上關係。”
辛棄疾一愣,隨即低下頭,覺得無言以對。
如何不是如此呢?
整個勝捷軍,包括整個光復軍大起義,都是地方上的地主豪強和農民作為主力,根本沒有幾個文化人參加。
原先金國的官僚的確有一些投靠了光復軍,但是也有很多逃跑,或者乾脆戰死,投靠光復軍的也是純粹的牆頭草,內心未必認同光復軍,隨時可能復叛。
而他讀書求學時所結識的那些書香門第之人,並沒有任何一人選擇投靠光復軍。
光復軍對他們也是相當冷淡,並不主動接觸。
雙方維持了一個很詭異的平衡。
掌握高等學識的、以後可以參加科舉進入朝廷影響國家動向的讀書人家庭幾乎沒有投靠光復軍的,全都在當鴕鳥。
蘇詠霖招募來的“文化人”們其實大部分都是些在戰火中失去生計的小書吏、賬房、破產小掌櫃之類的。
他們都是小市民,甚至可以說是無產者,處境不比那些農民好到什麼地方。
辛棄疾對此心知肚明。
按照辛棄疾所學習的蘇詠霖的理論知識當中所描述的,這是因為光復軍大起義目前其實只是被統治階級的最底層、也就是地主豪強接納,並未得到更進一步的廣泛接納。
地主豪強們普遍只能對自己的家鄉有影響力,在縣一級別的地區之中稱王稱霸,影響力有限。
而更進一步對州府乃至於路一級別的行政區擁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們對光復軍大起義則相當冷淡、戒備、敵視。
知識分子們普遍不覺得光復軍能持續多久,他們還是念著金廷,念著科舉,覺得只要金廷大軍主力南下,光復軍就會完蛋。
光復軍現在雖然聲勢很大,但是必然不能長久,與其相信光復軍、投靠光復軍,還不如等著南宋北伐的時候直接投靠南宋得了。
總而言之就是不信任。
蘇詠霖擊潰金軍鐵騎之後威名赫赫,但是這在知識分子眼中只是開啟局面的第一步。
這些眼界開闊思慮周全的人和那些土豪鄉紳是完全不一樣的,雙方掌握的訊息並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