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是出來打醬油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混在1275 !
緊臨太湖的溧陽縣,在後世屬於劉禹的老家晉陵市管轄,在這個時空,卻是建康府的一部分。唐高祖武德三年,廢永世縣,並劃溧水東部之地置溧陽縣,是建康府通往京師臨安的又一條重要通道。
縣城之南,有一座大宅,原是故相趙葵的賜第。宅內中堂之上,一幅畫像高掛壁上,像上人物高冠蛾帶,手執圭板。正是歷事五朝,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鹹淳二年逝世,追贈太傅,諡忠靖的趙葵。
堂下一人負手而立,望著畫像沉吟不語,一旁的桌上擺著幾封文書,他的手中也執著幾頁信紙。信上卻是原沿江制置使趙溍的筆跡,這信是今日隨吏部授文而來的。而這人便是趙溍的從弟,趙葵的侄兒,名為趙淮。
轉頭看看吏部文書,太僕寺丞,江東轉運使,知溧陽縣,正八品銜,卻做著一路轉運司的四品事職。朝堂已經病急亂投醫了麼,連他這個賦閒在家好幾年的慵懶之人也不放過。
在趙溍的信中,自己這位兄長向他詳述了朝堂情狀,陳相公已經晉位右相,正在清理賈似道餘黨,以前被賈似道打壓的各人都已經陸續起復,這算是給自己的補償麼?
趙淮不禁搖搖頭,這其中奧妙他又豈能不知,自賈氏當道以來,有志之士或貶或辭官,只有如兄長那般倖進之輩才得以身居高位。陳相公,他當年靠的什麼?如今知道撇清了,說穿了不就是爭權奪利麼,什麼清流。
還是局勢使然啊,韃子大軍進展神速,遠在內地的溧陽縣境內都有逃難的百姓絡繹而過。多少名城大邑都聞風而降,自己出山又能做什麼?拿起壓在最下面的一封文書,卻是建康府衙發來的公函,由縣衙轉到自己這裡來的。
趙淮知道,同樣的公函,緊鄰的溧水縣肯定也收到了,在公函中,這位從未聽聞過的劉太守告諭各縣,儘量疏散百姓,無須拒城相抗。但一定要在元人到來之前,轉移糧草軍資等物,人員也儘量後撤,哪怕出境,也視為府衙所令。
這道行文頗不尋常,蓋因一直以來,一州也好,一縣也好,主官皆有守土之責,從未聽說過上官會讓下屬棄城而去,且無須負責的。此令一下,不管結果如何,都是難逃朝廷追究的。這個劉太守,倒底是何許人?
自己的叔父趙葵雖官至右相,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武將,而且還是猛將,出身將門,幼承庭訓。趙淮也是熟讀兵書,上得馬拿得弓之人,溧水也好,溧陽也罷,都是小城,據城而守絕無幸理。
可若是如公函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