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一種孤獨是因為不被人理解,所以你開始練習和自己對話,沒關係的,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只要你能理解自己,比任何人的理解都重要。
不能被身邊的人準確地理解,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那種痛苦簡直貫穿了我整個少年和青年的時光。
因為不能被理解,所以總嘗試花很多的時間去解釋,想告訴他們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
因為不能被理解,所以總懷疑別人內心很討厭自己,所以總是委屈自己去討好別人。
因為不能被理解,所以總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玩、一個人回家,什麼都是一個人,最後居然也就習慣了一個人。
因為不能被理解,逐漸對自己變得沒那麼有信心,也許別人才是對的,也許按照他們的行為方式才能活得更簡單,漸漸放棄自己想成為的自己,漸漸對這個世界妥協,直到有一天,你認不出自己的時候,你才發現他們早就已經不在乎你,更談不上理解你了。
“理解”,是我們跟世界溝通之後想要的結果,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試探,一次又一次地受傷,我們身邊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我們在擁擠的人潮中踮起腳尖、伸出右手,在空氣中揮舞的樣子,讓人聯想到沉入水底拼盡一切全力緊抓稻草的迫切感。我們那麼努力,只是希望能遇見一個你,握著我的手放下來,摁住我的肩沉下來,雙眼平視,瞳孔與瞳孔是兩個彼此吸引的黑洞,一言不發,我們就會吸引對方跌入自己的世界,再也不出來。
讀書時,嘗試過很多次離家出走,剛邁出門第一步,不是想著外面的世界有多寬廣,而是希望父母能從後面一把擁上來,低聲告訴我:
“我們懂你。”
後來住了宿舍,和同學有了摩擦,有些話說到一半便嚥了回去。
因為我們已經開始知道如何保持自尊,如何維持我們與外界的平衡。
因為如此,我們開始發電子郵件,在QQ 上交網友,學會扔漂流瓶。
當微信能夠透過搖一搖就認識身邊的朋友時,我們已經忘了幾千公里外有可能成為我們朋友的人。我們輕輕鬆鬆就能交換照片、連線影片,已然不會再透過文字或聊天先走近一顆心,再認識一個人。
當你一個人,靜靜待著的時候,試著想一想,我們之所以在“希望被理解”中有極其強烈掙扎擺脫的慾望,究竟是因為什麼?
記得剛上小學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