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難。現在他已經回到相位,臣也早就該離開中樞,到地方上去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宋神宗說:安石復位,正該協力,為什麼要走?
呂惠卿答:因為臣礙手礙腳。陛下聖明,應該看得出他跟以前不一樣了,動不動就請病假。誠如陛下所言,王安石必須覺得事有可為才肯復出。復出而不作為,那就一定是有不如意的地方。不如意,只因為臣在政府。臣以為,朝廷事可以無臣,卻不可以沒有他。這就是臣辭職的原因。
宋神宗說:安石必不忌諱愛卿。
呂惠卿答:當然不。但,如果陛下專心專意只聽王安石一個人的,天下大治指日可待。臣在朝中於事無補,反倒橫生枝節,實在是於公於私都有不利。實話實說,臣也不知道臣參知的政事,究竟是陛下的,還是王安石的?<small>[22]</small>
誰都聽得出,這口氣只是酸溜溜,而非惡狠狠。
不過到九月份呂惠卿再次辭職時,跟王安石之間就不但有政見分歧,也有個人恩怨了。儘管皇帝一再宣告,關於他的流言蜚語並不來自王安石,呂惠卿還是說,王安石和王雱父子已被小人包圍,自己危在旦夕,只能選擇離開。<small>[23]</small>
可惜,這裡仍然沒有呂惠卿陷害王安石的行跡。
然而散佈和聽信流言蜚語,卻並不需要講證據,也不需要講邏輯,只需要有情緒。以王雱的性格,自然也不會像陸佃那樣去求證。那好,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對於呂惠卿這種恩將仇報的小人,王雱認為不必手軟。
呂惠卿在華亭買地一案由此興起。
這同樣是疑案。證據是熙寧九年六月初七神宗明確告訴王安石,御史中丞鄧綰(讀如晚)報告,已經查明呂惠卿借錢買地一事不實。要知道,這個鄧綰可是王安石的人,彈劾呂惠卿的也正是他。如果連他都說沒有證據,恐怕此事根本就子虛烏有。就連最早彈劾呂惠卿的御史蔡承禧,後來也承認華亭案查無實據,只不過他稱作“偶爾網漏”而已。<small>[24]</small>
王安石卻認為,鄧綰只是沒有找到證據罷了,不等於舉報不實,應該再派人查。王雱更是迫不及待,這才有了前面所說違法亂紀的事,也才逼得呂惠卿跟王安石翻臉。這恐怕就不能說是呂惠卿背叛,只能說是王雱坑爹了吧?
於是,當六月初七神宗出示呂惠卿奏摺時,王安石也如五雷轟頂,只能如實報告做手腳的事自己並不知情。不過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