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項羽爭雄 劉邦來了 (第2/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認此人的最大優點是“好酒及色”。
劉邦身上,實在編不出什麼勵志的故事來。
然而劉邦的天賦卻很高,尤其是悟性極好。張良講兵法,出主意,其他人都不得要領,只有劉邦一聽就懂。於是張良認定劉邦是天才,一輩子為他出謀劃策。[8]
何況劉邦雖然沒什麼大本事,卻也敢作敢當。他當亭長時,曾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驪山去,一路上開小差的人不少。於是劉邦乾脆把這些人的繩子統統解開,說你們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豈非英雄氣概?
當然是,至少也是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豁得出去。就算天塌下來,也敢拿命去賭。這樣“二”的人,如果遇到亂世,那才真叫“生逢其時”。
二世元年的九月,便正是這樣一個時候。
陳勝吳廣起義的訊息傳到沛縣後,沛縣的縣令就慌了手腳。因為其他郡縣響應號召的民眾,都把自己的郡守和縣令殺了。於是沛縣縣令決定投靠陳勝。
這又是一個“叛吏”。而且,由於沛縣起義比吳縣可能還早幾天,因此他才是“首叛”。看來,柳宗元所謂“有叛人而無叛吏”,也只能解釋為“沒有存心反叛的”。
可惜沛縣的這個縣令,也沒做成叛徒。
沒做成的原因,在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都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元勳,當時則是沛縣的吏員。他倆對縣令說,大人本是秦的官員,現在起兵反秦,恐怕難以服眾。因此就算要反,也得多找些人來幫忙。
於是縣令說,那就把劉季找來吧!
奉命去找劉邦的人叫樊噲。此人也是大漢功臣,當時卻是狗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放跑了囚犯的失職亭長劉邦藏在哪裡,當然只有樊噲這樣的人知道。
劉邦欣然前往,縣令卻出爾反爾。反悔的原因,當然是害怕劉邦進城以後,自己控制不了局面。因此他緊閉城門,堅守城池,還打算殺了蕭何、曹參。
然而這時的沛縣,已不是這個狐假虎威的縣令可以做主的了。蕭何和曹參逃出沛城與劉邦會合,劉邦則將一封帛書用箭射入城中,遍告父老鄉親。而且他號召沛人的口號,也是陳勝的那句話——
<blockquote>
天下苦秦久矣!
</blockquote>
於是沛人殺了縣令,開門迎接劉邦。
沛縣起義了。
剩下的問題,是誰當領袖,誰來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