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需的。編造故事,是因為歷史需要解釋。如果一件事情幾乎不可思議,就更需要解釋。
陳勝創造的奇蹟就是。
是啊,一個苦孩子,一個打工仔,一個像牛馬一樣被驅趕到邊疆去當炮灰的戍卒,既沒有孔子那樣的學問,又沒有范蠡那樣的財富,憑什麼一舉成功,以至於“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8]
也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他從小就非同尋常。
這當然很能服眾,也很能勵志,還似乎很能說明問題,因此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編的人樂意編,傳的人也樂意傳。真實不真實,管他呢!
所以,名人們的兒時故事,尤其是那些帶有勵志色彩的故事,多半隻能姑妄聽之,不可信以為真。
實際上,陳勝的起義完全事出偶然。
這是秦二世元年(前209)的七月。陳勝和吳廣一行九百人,因奉命戍邊漁陽,臨時集結在大澤鄉。我們不知道這九百人都是從哪裡徵調來的,只知道陳勝是陽城人,吳廣是陽夏人,且都是住在閭里左側的平民。
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就這樣走在了一起,對自己的命運和前程則都很茫然。是啊,陽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陽夏在今河南省太康縣,大澤鄉在今安徽省宿州市,漁陽則在今北京市密雲縣。有關係嗎?沒有。
但,山高路遠,是肯定的。
身不由己和前途莫測,也是肯定的。因為誰都不知道,作為戍卒,到了漁陽以後還能不能生還。
更糟糕的是,他們遇到了雨。
瓢潑大雨沒有預告地從天而降,四野之內一片泥濘。通往漁陽的道路已被毀壞,大雨卻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在無奈地等待多日之後,如期趕到漁陽已完全沒有可能。不能按時到達,等待他們的便是軍法。
九百人的無助和無望,不難想象。
幸運的是,他們當中有陳勝、吳廣。陳勝和吳廣是怎麼成為朋友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他倆是九百戍卒中最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也是最有頭腦的人。
陳勝和吳廣算了一筆賬。他們說——
<blockquote>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blockquote>
亡,不是死亡,是逃亡;等,不是等待,是同等。這句話的意思是:逃跑也是死,造反也是死。反正難逃一死,那就不如死得其所!
起義,已是唯一的出路。
儘管如此,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