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讀史解困惑 (第2/2頁)
霧滿攔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喜歡劉邦,正是劉邦的後人,將司馬遷施以宮刑。於男人來說,宮刑意味著奇恥大辱,甚至比死更讓人難堪。司馬遷之所以堅決不死,就是為了儲存有用之身,透過塑造一個區域性真實的劉邦,以達到雪恥冤屈的目的。
正如我們在這裡所說的那樣,史書中的劉邦,並非是失真的,卻是區域性的。司馬遷以他的生花妙筆,巧妙地擴大區域性,掩蓋整體,刻畫枝節,湮沒主幹。透過特寫鏡頭的誇張與放大,讓後人失去對整體歷史全景的把握。
透過司馬遷的筆,後人得到了兩個生動而典型的藝術形象:神威武勇的項羽、猥瑣齷齪的劉邦,這兩個冰火兩極的對壘,由於過濾掉了人性的複雜要素,因其簡潔而迎合了大眾思維的需求。所以儘管讀史者疑竇重重,但始終難以擺脫思維的侷限,迷陷於中。
史書中的劉邦或項羽,過於簡化,更接近於卡通人物。如果我們還希望能夠在閱讀之中獲得更多的快感——智慧的昇華與思想的積澱,那麼我們就有理由,透過對劉邦的思維進行全景掃描,以獲知單純的勵志之外更多的東西。
現在這本書就是這樣,我們嘗試著,努力對劉邦的思維進行全景掃描。這個所謂的掃描,依據的是劉邦從一介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軌跡。所依據的原理則是依託這樣一個法則:
在劉邦的人生經歷中,他所居處的周邊環境事件,具有偶然性、突發性、多變性及不確定性,總之就是不可控制性。而劉邦的選擇則帶有必然的特點、重複的特點、穩定的特點及確定的特點——一句話,劉邦的個人選擇,取決於他既然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決定了他是劉邦,決定了他的人生事業成功。畢竟在當時,所有人都處於和他等同的外部條件之下,但最終的贏家,卻是他。
事實上,縱然歷史再過去千秋萬代,這一原則仍然恆定不變。任何時代的人,都和劉邦一樣,在多變而不固定的環境中作出穩定而系統的選擇,選擇的成因,取決於每個人的智慧深淺;選擇的結果,則決定了每個人的成敗興亡。
這就是此書成稿的唯一目的,我們之所以關注劉邦,是因為我們更關注自己。我們之所以希望對劉邦的思維進行全景掃描,是期望從中找到於我們而言的思想價值。
是為序。
霧滿攔江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