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璞老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快速再戰的石錘蓄能設施,並在可能達到的情況下為突出城牆的馬面加建了部分斜面,產生一定程度的稜堡效果。雖然來不及建造有頂蓋的多層箭室,但就現在所做的這些就已經使霍邑的防守能力得到了相當大的增強。
由於霍邑不是一個只管固守的地方,在適當的情況下還要能快速出擊打亂敵方的節奏,所以公子嬰在城門內修建了石道,上面架上了一種能快速頂住城門又能快速向後拉開開啟城門出擊的頂門車。
古時城門防備敵方衝城車破門的方式通常有三種。第一是城門包鐵或包銅,第二是城門內設千斤閘,也就是銅鐵所制的格柵,第三則是用石條或沙袋徹底堵死城門。城門包銅這個已經有了自不必說,千斤閘的問題是提起和放下全憑城門上的絞盤,關的速度夠快,開起來就慢了。沙袋堵門效果最佳,可在開關城門上也是最慢的方式。
公子嬰採用的方式最早也是胡亥跟匠師臺提出的,在城門內道兩側設石道,可以讓巨木打造並預裝石條或沙包的頂門車前後推拉。推到城門前頂門後有對應的石槽可以用巨木把頂門車卡住抗擊外面衝擊城門的力道。需要移開頂門車時拔出卡住車的巨木,後端用數百軍卒把車拉開就是了,由於石軌道的摩擦力小,這比扛走沙袋或者絞起千斤閘都要快的多。
對於敵方會堵塞護河水源的戰法,公子嬰自然也早有預料。所以當英布發起“草袋進攻”時,投石機和床弩、箭陣都沒閒著,打得英布軍卒哭爹喊娘,死屍在城外空地上躺成一片。雖然在李左車的建議下,在代郡和太原郡庫藏的足夠戰甲、大盾掩護下,三日後終於堵塞了兩端與汾水及支流的連線,可英布軍的傷亡也已有四、五千人之多。
接下來,就是填塞護河河道本身,這可以使用較多人力並採用散兵陣,而公子嬰也就無法集中火力。又用了兩日時間,在東城和北城填出了六條兩、三丈寬的堤道,付出了近一千多人的傷亡。
填河不是先登,其功勞並不顯赫,也不是攻城的主要目的,所以在整整五日的填河作業中,英布盡驅非楚人組成的那個兩萬人的部曲上陣。當然兩萬人肯定不夠,楚人部曲也一樣上陣填河,但非楚人的部曲相對而言傷亡的比例就最大,五日內填河傷亡的近六千人中,非楚人的軍卒佔了一半,這自然會引起不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待到準備攻城的大帳部署時,英布又以楚人部曲為主攻,這種不滿就徹底爆發了,非楚人的部曲校尉是韓人,名為程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