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黛玉說劉姥姥母蝗蟲 (第1/3頁)
庖丁解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林黛玉為何罵劉姥姥是“母蝗蟲”?
其實這個問題,看懂了背面故事,對明末歷史有一定的瞭解之後,不需要解讀大家也都能看明白。
筆者曾經以為這點不需要單獨解釋,但是評論區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所以我們這回來講一下,先來了解一下明末關於“劉姥姥”的歷史。
上回說到了“劉姥姥”說自己是莊家人,原文在第一次介紹劉姥姥的時候,寫她之所以到賈府來,被認為是來打抽風的,就是因為沒有過冬的糧食了。
明末天啟到崇禎年間,由於小冰河時代到來,氣溫驟降,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天災不斷,冬天大雪,夏季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朝廷還要繼續徵收賦稅,百姓紛紛鋌而走險,逃離家鄉,形成了四處流竄的“流民加流寇”的龐大隊伍。
這就是書中的劉姥姥,她在給賈府眾人講雪夜抽柴草的故事時就說:“去年冬天,接連下了幾天雪,地下壓了三四尺深。”。
起義初期的農民,在組織上是相當鬆散的。他們剛從逃荒的饑民、飢軍轉化而來,常常牽家帶口,隊伍龐雜得很。
史料中提到他們的人數時,動輒成千成萬,給人一種印象,似乎流寇的兵力在數量上早已對官軍佔了絕對優勢。實際上這是一種假象,真正出陣迎敵的人是比較有限的,其餘的人大多都是他們的家屬,同鄉,同族。
陝西,山西,河南各地的災荒十分嚴重,無衣無食的饑民千百成群地加入到流民,流寇隊伍中去。
隨著流民隊伍人數的不斷擴大,所需要的食物也就越來越多,災年本就收成減少,一個地方能吃的東西往往不足以支撐一支流民隊伍的消耗,所以他們要不停地換地方。
他們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足夠多的食物,糧食不夠吃,就挖野菜,草根,書皮,再不夠,就只能冒險去攻城拔寨,搶奪地主官府的錢糧了。
所以我們看到,在書中劉姥姥帶著板兒進入賈府,吃相十分粗鄙,板兒第一次來也是“只顧吃果子。”
到崇禎四年以後,流寇的隊伍常常是數以萬計,甚至數十上百萬的都有。
如崇禎四年三月,太僕寺卿鄭宗周上言:
“蓋晉土自天啟初年以來,無歲不災,而去年尤甚。重以沿黃之派,急於星火,轉運艱難。在朝廷雖算價二十二萬,而民間所費實已不止百萬。有司但顧考成,新舊並催,鬻子賣妻,剜心敲髓,民之皮骨已盡。今日春雨未沾,風霾日異,人心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