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行不通的,必須全力剿滅,這就有了著名的十面張網的策略。
他認為,父親的撫局失敗,都是因為流寇的原因,現在改為剿滅,用十個省的軍力聯合封鎖,全力追剿,就一定能平定流寇問題。
那麼,到後來他親自去往前線督師剿寇,臨死之前他才會明白,根本就不是流寇的問題,無論他採取何種策略,流寇都是剿不滅的。
現在就跟隨作者的筆,去看看這是為什麼。
楊氏父子是明末真正的清流,也是最後的清流,在他們之後,乃至到後來的清朝,都再沒有這種理想主義的清流文官了。
那麼在解說書中的這件事之前,先要明白這個所謂的十面張網到底是個怎麼一回事。
楊嗣昌主持剿寇事宜後,向皇帝提出了這個策略。
崇禎皇帝對楊嗣昌的建議十分入耳,每次接見都談得很久,甚至可以說是對嗣昌的建議言聽計從,十分禮遇,常說:“恨用卿晚。”
楊嗣昌提出了有名的欲攘外,必先安內之策,認為流寇之亂不平,國家便無法專心對外。
他對平定流寇提出的方針就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
具體說來,就是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流寇活動的主要地區為四正,責成這四個地方的巡撫“分任剿而專任防”,即以追剿為主,防守為輔。
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這六地為六隅,責成這些地方的六個巡撫“時分防而時協剿”,即以堵擊起義軍進入自己管轄地區為主,必要時也參加協剿。
另以陝西三邊總督統率西北邊兵,同中原地區的五省軍務總理直轄的兵力作為主力,“隨賊所向,專任剿殺。”
又在每個府州縣增加鄉勇團練,死守地方,封鎖流寇流動,增兵數為府一千,州七百,縣五百。
這樣四正六隅,每個城池,每條道路全部連為一體,全力封鎖,象一張大網一樣,網住流寇,是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從表面上看,楊嗣昌“張十面之網”的部署似乎非常嚴密,大有“滴水不漏”之勢。但是這張網,它缺銀子,沒銀子,一切無從談起。
流民軍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實力和作戰經驗都已大大提高,楊嗣昌規劃的“十面張網”根本就沒有成型過,就是個樣子罷了。
楊嗣昌為了實現一舉蕩平流寇,建議增兵十二萬,具體方案是:
鳳陽和泗州祖陵官兵五千,承天祖陵官兵五千,各堅守不動;陝西三邊總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