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幽魅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統在調節上有顯著作用,但仍然存在訊號滯後的問題。”
張主任手指輕點螢幕,顯示出迷走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3D互動模型。“你們看,這裡,”他指向模型中的一段神經纖維,“這部分纖維在修復過程中產生了自適應反應,導致訊號傳遞出現了反覆延遲。這就是我們目前遇到的瓶頸,量子反饋系統能監控大部分神經元活動,但某些高複雜度的神經元重塑仍然會產生滯後。”
博凱仔細聽著,快速瀏覽著全息螢幕上展現的實時資料和修復進展。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電子病例,而是2047年最先進的全息病例系統。每個神經元、每個突觸都被精確掃描,並透過AI系統進行分析,資料以實時動態反饋的形式呈現出來。
螢幕上,一組組精密的影象閃過,展示著王偉自主神經系統的每一處損傷。尤其是在迷走神經核附近,受損的神經纖維顯示出密集的裂隙。隨著奈米機器人持續修復,神經纖維的再生情況也一目瞭然。然而,博凱注意到某些區域的神經傳導速度稍有滯後,表明修復仍然受到干擾。
“資料已經整理完畢。”陳思雨抬起頭,仔細檢查著系統的反饋日誌,快速檢視神經傳導訊號、量子反饋系統記錄,以及奈米機器人操作日誌。
博凱點點頭,示意張主任繼續。陳思雨整理的不是普通的病歷檔案,而是一個實時互動作業系統,透過張主任團隊的技術支援,王偉的所有生命體徵、神經活動和奈米機器人修復反饋都被整合在一個全息系統中。透過這套系統,全球頂尖神經專家能夠精準監控王偉每一個神經元的細微變化。
王子傑加入了討論,他眉頭緊鎖:“儘管我們盡力最佳化了神經修復的演算法,但自主神經反應依舊複雜。尤其在應對迷走神經核附近的重塑時,量子反饋系統的處理速度仍然有限,這也導致了我們在修復過程中出現的延遲。”
張主任看了看王子傑的螢幕,補充道:“奈米機器人在微觀層面的調控已經達到極限,但在多層神經元網路的互動中,某些節點仍然會出現過度修復的現象。我們需要進一步最佳化奈米機器人的操作路徑,降低訊號干擾。”
博凱意識到眼前的技術挑戰不僅僅是修復神經,還要在複雜的自主神經網路中保證每一個訊號的精準性,而這些細微的延遲和自發反應可能意味著生命與死亡的區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看著和威爾遜教授約定時間的到來,博凱深吸一口氣,走到全息螢幕前。他的手指輕輕滑過虛擬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