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蒸汽原型機2 (第2/3頁)
山高路遠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象力總是伴隨著需求不斷突破,為了獲得更高的蒸汽效率,水管鍋爐應運而生,原有鍋爐中的鍋筒、火管,包括鍋殼本身都被取消,鍋爐的形態也隨之發生變化,原來水在鍋內,火在管內的基本結構隨之反轉,變成了火在筒內,水在管內的格局,其鍋殼也改名為鍋筒,俗稱汽包。
至此之後,火管鍋爐和水管鍋爐各有發展,成為鍋爐產業的基本形態。
從迴圈的角度看,早期的火筒鍋爐、火管鍋爐、水管鍋爐都屬於自然迴圈鍋爐,在加熱過程中,由於受熱情況不同,造成密度差,透過汽水上升、下降,完成自然流動迴圈,確保受熱面始終處於冷卻狀態,不會出現安全故障,或者事故。
隨後的發展過程中,電力、水泵等技術被應用到鍋爐生產中來,合金鋼的冶煉也愈發成熟,石油、天然氣等新的原料提供了更高的熱值,使得鍋爐產業發展的越來越快,形態也變得更加複雜,並逐步進入到各行各業,成為現代工業的隱形功臣。
經過討論研究之後,宇文浩等人決定從火管鍋爐開始,進行蒸汽鍋爐的研發製造。
雖然火筒鍋爐更加簡單,但從蒸汽生成的角度來看,實在太過落後,其產生的動力,距離大家期望差距太大,等將來建澡堂,搞熱水鍋爐的時候,再弄也不遲。
既然要搞火管鍋爐,難度瞬間加大,大筒套小筒,中間再套上鐵管,光是裝置製造,就能把人折磨死。
涉及到鍋筒製備,現代社會司空見慣的焊接技術,此時肯定無法應用,一是之前帶過來的焊料太過金貴,大家實在捨不得用,二是僅憑現有的技術儲備,短期內根本搞不定焊料加工,更別提原料還沒影呢?
現在強行上焊接,就和考試作弊沒什麼區別,到了大規模生產階段,還是得換方法,對經驗積累毫無用處。
第一個難題,還是出在鐵板上,不管怎麼樣,先得讓張景堂弄出幾塊合格地鐵板出來吧?
然後鑄造師傅們便開始挖坑、擺造型,然後張景堂繼續上坩堝,將鐵板融化,順著鑄模外孔,匯入鐵水,完成鐵板澆鑄。
至於澆鑄出來的合不合格,張景堂指了指天,表示得問他老人家。
澆鑄鐵板的同時,張景堂指揮燕朝工匠搭了一個簡易的爐灶,然後放入木炭,引火燃燒,待火旺時,將鐵板埋入滲碳,算是就地取材,將鐵板質量稍作提升。
不能使用焊接技術,那就只能上鉚接了,工作的複雜度再次上升,只能摸索著往前推進,至此之後,設計圖紙便成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