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遠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流通,也是這個道理。
作為專業人士,郭峰對“實踐出真知”這句話的含義,感受愈發深刻起來,人家燕朝人除了不懂理論,沒有現代化裝備之外,乾的每一件事均如此靠譜,讓他這個現代人都深感敬佩。
田鐵壯看著郭峰專注思考的表情,心中暗暗自得,更加賣力地介紹起來。
隨著溝通漸漸深入,郭峰的思路也活躍起來,拉著田鐵壯來到爐旁,言稱此種方法還有改進空間,其中熟鐵仍依之前方法置入爐內,但生鐵卻不必整體放入爐內,可取一長條生鐵板,用火鉗夾住,探入爐內,待生鐵板前半段燒紅融化時,由工人在爐外操作將鐵汁淋到熟鐵板上即可。
這樣操作起來,顯然更加簡便,而且還能有效控制生鐵融入量,減少捶打次數,效率必然更高。
田鐵壯聽的入神,隨即提出操作不便的問題,畢竟爐口太小,而且工人操作火鉗,就不能離爐口太近,根本無法觀察到爐內情況,如何能保證鐵汁會淋到熟鐵板上,更做不到精準控制。
郭峰笑著來到爐測,示意可在爐體側面開一小孔,由一目力佳者實時觀測,透過口令指揮爐前工人操作,無非是上下左右而已,加以分寸拿捏,定然可成。
當然啦,這樣的思路並非郭峰突發奇想,本身也是“灌鋼法”向前發展的必然之舉,只是當下並未在廣東流行開來,至於側面開孔,則是郭峰臨場發揮。
這回輪到田鐵壯陷入沉思,黑胖的身子蹲在爐前,眼睛盯著爐口,心思都被郭峰的提議吸引住,無論此法是否可行,至少從思路上來看,完全能夠說得通,只是自己卻從未往這方面想過。
此時細細想來,其實也不用從側面開孔,只要把爐口再略微開大,一人爐前操鐵,一人下蹲,窺視爐內,相互配合,將鐵汁準確地淋到熟鐵板上並無難度,無非需多加練習而已。
只是此法也有缺陷,那就是在冶煉時不能封閉爐口,要想把溫度提上來,對風箱鼓風的要求必然更高。
左思右想之間,田鐵壯的表情變的痴迷起來,竟生出些許著魔跡象。
郭峰由著田鐵壯蹲在那裡思考,反正自己的水平也就停留在理論推導上,真論起實踐經驗來,他也是個菜鳥,畢竟在現代社會,像這種落後工藝,早已淘汰殆盡。
郭峰之前所在的鋼鐵廠,從來都是電門一開,輕鬆將爐溫搞到兩千度以上,各種儀表監測手段一應俱全,自然是想怎麼煉就怎麼煉,至於教科書上,更不會詳細講解這些土的掉渣的古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