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遠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到近處,田鐵壯非常自覺地充當起郭峰的義務講解員。
眼前的鍊鐵爐分為兩部分,底座寬廣,高度在十米左右,矗立在上邊的鐵爐也有五米左右,由青磚圍砌而成,彷彿一個橢圓形的巨瓶。
鐵爐上邊的開口極廣,聽田鐵壯介紹,直徑在一丈有餘,中間是圓滾滾的爐體,到下邊收窄,爐後開著三道爐門,爐前是出鐵口,設計極為合理。
在郭峰看來,眼前這座巨型設施,相比現代社會的鄉村土法煉“鋼”,並不存在任何代差,其構造甚至還要複雜一些。
和鍊鐵爐的外形結構比起來,平臺上的附屬設施也十分驚人,距離鍊鐵爐也就七八米的距離,是一處山體平臺,高於爐口,上邊堆滿了鐵礦石和木炭,顯然是礦工填料的地方。
此時平臺上有數十工人在上邊勞作,其中數人拉著繩子,操作著一個長長的木架,將礦料緩緩送入爐口。
整個爐體被粗大的藤條纏繞,有工人在下邊拖拽,爐前則支著數根巨木,和藤條一起維持著爐體的平衡,待鐵水煉成,再控制鐵爐傾斜,傾倒鐵水。
結合附近地理形勢來看,鍊鐵爐選址極為合理,整個平臺處在兩處狹窄風口之處,加上郭峰他們來的方向,可謂三面來風。
遠遠看去,平臺上開著三個巨大的爐膛,分別朝向三個風口,郭峰他們在外邊是看不到爐膛的,據田鐵壯介紹,爐膛外是三處土牆構成的牆洞,將爐膛遮在裡邊。牆洞外側各開著兩扇大門,可以根據風向調節大門開口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將風勢灌入爐膛,每道門由四個工人操作開合,進一步調節風力,加劇爐膛的燃燒。
原本郭峰腦海中想象的巨大風箱,人家這裡根本就沒有,純粹是以自然風為借力,驅動鍊鐵爐高溫燃燒。
郭峰跟著人群繞到爐前,站在不遠處細細觀察,距離出鐵口下方,是一排土牆,土牆下邊是一方池,鐵水蓄滿之後,待凝結成版,由工人抬走。
田鐵壯正大聲作著介紹,卻發現郭峰的注意力並不在自己這邊,而是被周邊工人的操作所吸引,整個人似乎陷入沉思之中。
此時的郭峰,完全被眼前場景所震撼,幾乎忘掉惡劣環境帶來的不適,目光緊緊地盯著那巨大的鍊鐵爐。
山體上、平臺上,一陣陣節奏井然的呼吼聲不絕於耳,工人們彷彿忙碌的工蟻,按照既定的工序,操作著這些略顯粗糙,卻又十分實用的工具,創造出如此宏大的工業奇景,連生在現代的郭峰都不由得連聲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