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遠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船隊繼續前行,之後事宜,由兗州府、濟寧州出面處理,絕不能耽誤漕執行程。
由此一來,也算是兩廂得宜,省得朝廷怪罪下來,大家一起受罰。
五日之後,船隊再次整裝出發,將這場小小劫亂悄然遮掩過去。
......
梁烈這邊激戰的時候,梁衡已經走過沛縣、魚臺,嘉祥等縣,來到鄆城地面。
兩百多里的長途跋涉,一路走走停停,讓梁衡眼界大開,同在一條運河上討生活,淮安人和兗州人,差異還是蠻大的。
相比起來,淮安離江南更近,又有海鹽出產,百姓生活還算過得去,混個溫飽應該沒問題,兗州這邊就大不一樣了,生計主要靠種地和打魚,都不算發財的好路子,百姓確實窮的比較徹底。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梁衡走過的這幾個縣,百姓要想過得有個人樣,那就只能打運河的主意了。
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到去閘口務工,附近百姓也是這麼想的,然而官府實在沒個人樣,不給工錢也就罷了,就連吃飯,都是飢一頓,飽一頓,至於發財,豈能輪到窮鬼們參與。
當然啦,對於不給工錢這事,淮安亦是同樣做法,用官府的話來說,那就是百姓正常應該承擔的徭役。
在這種狀況下,想要日子過得有些滋味,那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不管是在茶館吹牛,還是在漁村訪問,梁衡總能聽到一樣的說辭,那就是不到運河搶上一把,就不能算是咱山東好漢。
來到鄆城縣,梁衡終於醒過味來,梁山好漢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絕對是有民意基礎的。
好武之鄉,又讓官府盤剝的幾乎一無所有,結果不言而喻。
看的多了,想的多了,梁衡心裡多少有些打鼓,自己光顧四處探查,至今連一個訊息都沒送出去,是不是錯過什麼了。
總不能把別人吹牛的故事,當作訊息送過去吧?
思來想去,梁衡決定在鄆城多停留些日子,先把思路理清楚再說。
從探查的角度來看,梁衡基本總結出兩套辦法,一是去茶樓酒肆交朋友,打著問路的幌子,總能聽到不少有用的訊息,二是找漁民們拉拉家常,反正大部分都當過水賊,隨便拉個人,都能講出一大堆江湖傳聞來。
最讓梁衡驚訝的是,整個運河兩岸,聞香會的傳播速度極快,人們窮的實在沒辦法了,只能找一些虛無的概念,尋求精神寄託。
總之,這裡要比淮安亂的多。